
1950年,毛主席和党中央作出抗美援朝的决定后,开始思考,这一支正义军队该以什么名字进入朝鲜?
毛主席提议:“既然是支援朝鲜,和美帝国主义作斗争,就叫‘支援军’吧。”
黄炎培听到后立马提出了反对意见:“不妥,我们要师出有名!”
黄炎培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10月初的一个下午,周总理来到了菊香书屋,就人民军队究竟该以何种名义入朝作战和毛主席展开了讨论。
当时中美的关系还十分敏感,如果我们直接派兵进入朝鲜,美国一定会借机扩大战争,如此一来,不仅加剧了朝鲜战场的战况,对于我国的国际形象也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因此,我们以何种名义入朝作战就显得尤为重要。
毛主席认为,军队的名义要尽量简单明了,避免在国际上造成不必要的误会,我们是为了支援朝鲜人民军才入朝作战的,不如就将名字定为“支援军”。
毛主席这个意见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大家认为这个名字简单又明了,不仅说明了中国参战的立场,也彰显了中国军队的人道主义精神。
毛主席犹豫再三,总觉得这个名字还差一点意思,周总理也为此绞尽脑汁。
就在这时,警卫员敲了敲门,说道:“主席,黄炎培先生来了。”
听到黄炎培的名字,毛主席一下子就从沙发上站了起来,激动地说道:“快,我去迎接先生。”
黄炎培是革命元老,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老先生在这个时候来到中南海,一定是为了军队起名的事情。
“任老,你来得正是时候啊!”一见到黄炎培,毛主席就高兴地说道。
黄炎培谦虚地笑了笑,说道:“这么说,主席是知道我为何而来的了?”
毛主席点了点头,拉着黄炎培在沙发上坐下,黄炎培直入主题,开门见山地说:“主席,‘支援军’的问题还要慎重啊!自古以来,用兵讲究一个师出有名,要是从一开始就名不正言不顺,这个仗可就不好打了!”
毛主席和周总理都点了点头,总理笑着问道:“任老先生,我们的军队本是为了支援朝鲜而去,起名为‘支援军’不是很合理吗?”
黄炎培连连摆手,解释道:“不妥,不妥,这个名字算不上师出有名。支援军,支援军,顾名思义,就是派出去支援的军队,那么是谁派遣了军队呢?是中国!那不还是说中国主动向美国宣战了?”
毛主席连连点头,附和道:“有道理。”
随后,三人缓缓踱步走到书桌前,毛主席拿起一支铅笔,在纸上写下了“支援”两个字,随后又在旁边写下了同音的“志愿”。
看到这两个字,黄炎培激动地一拍桌子,大声说道:“好!志愿军!”
毛主席解释道:“志愿军,是我们人民志愿去帮助朝鲜人民的,这是人民的意愿,是两个国家的互帮互助,而不是国家和国家的对立!”
就这样,我们的军队被起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地跨过鸭绿江,为了中朝两国的领土主权完整战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