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云】ElasticSearch新用户特惠,快速实现日志分析、应用搜索,首购低至4折

1969年11月12日,原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病逝。刘少奇,1898年11月24日生于湖南省宁乡县炭子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共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1966年8月,刘少奇在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公布的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排名中,从第二位、降至第八位。到了1968年10月的八届十二中全会,更是被“永远开除党籍,撤销其党内外一切职务”。

在此期间,有几个值得关注的事情:

  • 1966年10月的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毛主席说:“对少奇同志不能一笔抹杀。”
    1967年1月13日夜里,毛主席单独召见少奇同志时,没有批评。少奇同志提出要到群众中锻炼时,主席劝他:“你年纪大了,就不要下去了。”少奇回家后对王光美说:“主席对我是有限度的……”
    当时曾有建工学院造反派“勒令”少奇同志去“检查”,毛主席立即批示周总理“我看还是不宜去讲。请你向学生方面做些工作”。
    1967年4月6日晚,中南海第一次揪斗刘少奇;8月5日,在中南海经受了又一次批斗后,曾手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抗议……

曾有说法称:刘少奇生前受到林彪、“四人帮”的蓄意诬陷和残酷迫害,卧床不起后、直到临终之前,一直都在遭受非人待遇。

这个说法的主要来源是名为“刘军医”写的《刘少奇之死——共和国主席刘少奇最后的27天》一文。据称:刘军医是位天良未泯的医务工作者。当年冒着被杀头的危险,他偷偷写下刘少奇最后二十七天的“监护日记”。

令人不解的是,这位当年敢冒杀头危险写“监护日记”的人,发表《刘少奇之死——共和国主席刘少奇最后的27天》这篇文章时,竟然没写清楚自己到底姓甚名谁,不知道出于什么考虑。大家知道,纪实性文章,如果不具实名,其真实性和可信度通常都值得怀疑。

那么,文中说的那些非人待遇,到底是真是假呢?关键当事人、当年陪护刘少奇一年零八个月的顾英奇医生写过一篇《文革中抢救刘少奇纪实》,里面说的是另一种情况。

以下内容就摘编自顾英奇的文章(方便起见,仍保留以第一人称叙述)。

1967年1月,我回到北京医院总值班室。当时,周总理和中央办公厅曾下达一条原则:刘少奇需要看病时,经他的警卫人员与北京医院总值班室联系,由医院的医生、护士出诊;药品从保健药房(文革中编入中央警卫团后勤部)发给。

1968年2月,我调回中南海并编入部队,任新成立的中央警卫团中南海门诊负责人,主持日常工作。在此之前,据病历记载,曾有四位医生到少奇同志家中出诊过,也曾在他家多次会诊过。

参加会诊有:北京医院内科陶桓乐教授、外科吴蔚然教授,眼科左克明主任、口腔科李善荣主任、五官科王淑云主任,放射科李果珍教授、岳辉南主任;同仁医院眼科张晓楼教授、北医口腔科朱洪荫教授、三○一医院五官科姜泗长教授等……

我们调回中南海,从北京医院接过刘少奇医疗任务和病历。领导指示:“刘少奇如果生病,叫你们去看病,你们就去,还要认真给他治病。”

当时,助理军医李留壮和护士马小先负责平时巡诊,其他医生、护士也到他家出诊。每次出诊都做认真检查、治疗并详细记录于病历。

门诊部多数人原来就在中南海工作,对少奇同志熟悉而有感情,很敬重他。我们遵循治病救人的医务工作守则和医德规范行事;再加上领导有言在先,所以实事求是地去为他做医疗工作。

从1968年2月到1969年10月,中南海门诊部的医务人员和全国知名各科专家,为刘少奇做了大量治疗护理工作,在他病重、病危期间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抢救,多次把他从死亡边缘抢救回来。

1968年4月,他开始出现语言减少、有时糊涂、尿失禁、手抖、步子变小(碎步)等症状。为了查明病因,请来了北京医院神经内科王新德主任会诊。王主任虽未肯定脑部有局灶性病变,但肯定了是脑供血不足引起的病态。

在这期间,我们不但经常去给他看病,还对他的生活提出指导建议:

  • 1968年5月3日,发现给刘少奇做饭的师傅马文全患痢疾,便立即进行了隔离治疗,另换一位师傅;同时对厨房、餐厅、餐具做了消毒。
    6月18日,针对他血压增高、血糖波动等问题组织会诊,调整了治疗药物;因胆固醇摄入过高,把原先每天6个鸡蛋,改为每天2个。

我们严格按照医患关系处理他的健康和医疗,没有任何轻视和懈怠。当时,少奇同志身边秘书、卫士、警卫战士、厨师、专家、医生、护士都是按领导交待的原则对待他,做到了“公事公办”。

1968年6月初,他受凉感冒,虽是小病,但疗效较差。7月6日起病情渐重,7月9日初步诊断为肺炎。当时即派护士马小先住在他家进行护理。门诊部医生会诊治疗措施,将病情上报。毛主席、周总理明确指示:“要千方百计地给他治病。”

根据指示,我们请北京、上海知名专家会诊。陶桓乐、黄宛两教授和顾英奇、董长城住在刘少奇家,日夜值班。

有人说:“当时,说是为了留活靶子,所以要抢救他。”我只能说,当时汪东兴向我传达的毛主席、周总理的指示内容是“要千方百计地给他治病”。除此之外,我没有接到过其他指示。

病重时,周总理派他的保健医生卞志强几乎每天都来了解情况,指示要尽力救治。经证实,他患的是“肺炎杆菌性肺炎”。这是一种十分凶险的疾病,对老年人常常是致命的。

7月12日,少奇同志病势渐沉重,高烧不退,神志不清,谵妄,痰咳不出,有阻塞气道的危险。专家会诊提出,必要时需要做气管切开。请示后,很快汪东兴传达毛主席、周总理的指示:“如病情需要,即同意医生的决定。”

我们当即请耳鼻喉科、麻醉科专家住到刘少奇家,准备做气管切开手术。肺炎至7月22日基本控制,但少奇同志意识没有恢复。从此一直卧床不起,吃饭靠护士喂,大小便不能自主,靠护士照顾。

由于自身免疫力太低,所以肺炎反复发作7次(1968年5次,1969年2次),均经抢救、治疗得以转危为安。1968年10月9日,突然不能进食的情况,且头向左转、眼向左凝视,诊断为脑供血不足、脑干有弥漫性小软化灶。

10月11日开始鼻饲,炊事员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每日总热量保持1,500千卡至1,700千卡。少奇同志到1969年时,虽然意识、认知力、语言、记忆功能丧失,但体重增加,面色红润,枕部头发变黑;虽生活不能自理,长期卧床,大小便失禁,但没有发生过褥疮。

周总理指示,我们留下了他在“家庭病房”里的照片。照片上刘少奇虽然已经不能认人和说话,但他头部自由转动,眼睛明亮。“家庭病房”窗明几净,床单雪白,器物整齐。

1968年7月至1969年8月6日期间,请专家会诊共40次,仅1968年7月会诊即达23次。一般上午、晚上各一次,有时一日会诊三次。

参加会诊的专家有:上海董承琅、北京吴洁、陶桓乐、王叔咸、李邦琦、黄宛、王新德、薛善一、吴家瑞、姜世杰等。

中南海门诊部参加的有:卞志强、顾英奇、董长城、张林、牛福康、李留壮、马小先。

特护的有:北京医院曹兵(瑞英)、纪秀云,警卫团韩世泉,三0一医院董洁秋、卿喜珍等。

为刘少奇治疗所用的药品,都是由保健药房供应的。绝大部分为进口药,尤其是抗生素,大部分是当时国内临床医院所没有的。如果没有这些新抗生素是无法多次控制肺部感染的。

从1968年7月至1969年10月,医护人员天天守护在刘少奇床旁,从未发生过差错,完全是按医疗原则进行工作的。

1969年10月,上级指示把刘少奇疏散到河南。中南海门诊部派董长城医生和曹兵、纪秀云两位护士,携带医疗抢救用品一路护送,并向当地接班医生做了详细交班。

1979年11月27日,中纪委王绍棠把刘少奇病历、治疗与抢救工作全部资料取走,其中包括数张刘少奇生活和治病的照片。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对两案的审查已有结论。其中,对中南海门诊部给刘少奇的治病和抢救是满意的。

中办警卫局领导说:“门诊部为刘少奇治疗和抢救,以及所写的病历,受到两案审查组的表扬。认为记录清楚、内容翔实、字迹工整;反映了治疗、抢救、护理、专家会诊、治疗处置和医嘱执行等各项工作的每一个细节,真实可信,无懈可击。审查组认为门诊部的工作是认真负责的。”

这段病历大部分是董长城医生执笔。1984年11月,我们看到《驰骋中原》作者(王阑西)在引言中的一段离奇的话:

“从一九六七年以来,少奇同志经过了多次残酷的批判和斗争,生活无人照顾……有病找医生时,医生在看病前先得对他进行批判,以示划清界限,然后才能看病。由于得不到及时治疗,病情急剧恶化……”
“监护人员将少奇同志的双腿用绳子捆上,先后捆了几个月。”甚至说“至一九六八年七月,少奇同志的病情更加严重,他们才请求上级,组织专家给少奇同志会诊。”
“汇报后上面批示:加紧会诊工作。”“情况虽然上报了,但未得到任何批复、采取任何措施。”

我们不知道他根据什么写出的这样一段文字。作者说,他自己当时在蹲牛棚。他没有进过中南海福禄居(刘少奇居所),更没有看到过刘少奇在1968年前后的医疗、抢救工作;也不认识我们和各科的医学专家。

还有接受刘少奇的河南医院个别人,不知出于何种目的,也写了一篇文章发表于《光明日报》,对中南海门诊部抢救刘少奇和护送到河南的医生进行了凭空的诬蔑。而事实是:少奇同志在我们照顾下生活了一年零八个月,而到河南后他很快就去世了。

上文文章作者“顾英奇”,是原卫生部副部长,时任中央警卫团中南海门诊部负责人、主治军医。和写《刘少奇之死——共和国主席刘少奇最后的27天》、不知姓甚名谁的作者相比,哪个更可信、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少奇同时是因病而死的,所谓“死于非命”的说法是心怀叵测的人编造出来的。

文后补遗

网上看到有帖子说:开封一趟,遇到了“刘少奇在开封纪念馆”,花了15还是20元,买票进去了。这是旧中国时一个私人银行家建的金库,如同北京四合院,只是两边四周都是三层楼房,非常豪华,而且有地下室。这么多年了,还是保存非常完好,看不出破败的感觉。解放后这里是开封政府办公(当时是开封革委会)的地方,1969年中苏冲突、国家紧急疏散北京的中央领导人时,当地政府撤出,给刘少奇腾出来了地方。这里是当时开封市唯一有暖气的地方,而且安全非常好。

又补。

1969年中共领导人疏散。当时,针对苏修可能的核威胁,中共中央做出了党政军领导离京向外地、外埠疏散的准备,毛泽东到武汉、林彪到苏州、李富春到广东从化、陈云到南昌、陶铸到合肥……刘少奇因病重,为方便治疗,疏散到相对较近的开封。

但是,某些人信口雌黄,将这次疏散也说成迫害刘少奇手段之一,说是“刘少奇同志被强行从北京送到河南开封秘密关押”。

内容分享:
【腾讯云】ElasticSearch新用户特惠,快速实现日志分析、应用搜索,首购低至4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