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懂车帝冬测引发争议:华为问界M7续航排名垫底,懂车帝遭质疑勒索最近,懂车帝在严寒环境下对20款混动车型进行了纯电续航测试,结果显示华为问界M7增程版以31.6%的续航达成率位列倒数第一,而吉利、长城旗下的多款车型的续航达成率也不到40%。这一测试结果引发了车企和业内人士的质疑和不满。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称这是“坑人的测试,误导民众”,而AITO汽车、长城汽车和吉利控股集团的高管也对测试结果提出了质疑。懂车帝则回应称,他们的测试标准符合用户冬季极寒环境用车场景,不存在区别对待。然而,更大的争议随后出现。有博主发布了一张疑似懂车帝的冬测商业合作价位表,显示品牌出资600-1600万元不等可获得对应档位的冬测长视频、切片小视频等宣传权益。这一举动引发了一些网友对懂车帝的质疑,认为其在进行“勒索”和“收保护费”。
懂车帝则在官方微博发布声明称,部分网络自媒体账号发布了涉及“懂车帝冬测”相关的不实内容,严重误导用户和行业认知,并表示将保留对相关自媒体账号和传播扩散行为进一步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对于此事,我们不禁要问,懂车帝的冬测究竟是怎样进行的?测试结果的公信力如何?车企对测试结果的质疑是否站得住脚?懂车帝的商业合作模式是否合理?希望各界能就此展开讨论。懂车帝冬季测试被质疑:专业性何在?有关懂车帝冬季测试的质疑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海南科技职业大学客座教授张翔指出,一些民间媒体的测试可能存在作秀成分,而专业机构进行的测试则更加专注严谨。懂车帝作为抖音旗下的汽车资讯平台,在流量和内容运营方面表现出色。然而,多家车企对其冬季测试提出了疑问。12月3日,懂车帝宣布将在“神州北极”漠河进行2023懂车帝冬测,其中包括50+新能源车型。而在12月6日公布的测试中,问界M7增程在插混组续航达成率中表现垫底。
AITO汽车随后对测试结果提出质疑,指出受到气象条件影响导致测试结果的不确定性,还对纯电续航达成率一项进行了解读,称测试过程中存在多次操作导致能耗增加,从而影响电量。懂车帝的冬季测试究竟存在何种问题?懂车帝在12月3日宣布举行2023懂车帝冬测,计划在“神州北极”漠河对50+新能源车型展开极寒考验。这些车型涵盖了20万元以下、20-30万元、30-40万元和40万元以上不同价位的车辆。然而,12月6日公布的测试结果却引发了多家车企的质疑。其中,问界M7增程在插混组续航达成率中排名垫底,纯电续航仅为55.3公里,达成率仅为31.6%。这一结果引发了车企对懂车帝的测试专业性和客观性的质疑。AITO汽车在12月8日发布了《无惧严寒,问界系列车型冬测表现官方解读》,对懂车帝的测试结果提出了质疑。该解读指出,测试中的气象条件差异影响了测试结果的不确定性,同时对纯电续航达成率一项进行了解读。
据称,在测试前进行了共计71分钟的空调制热,持续制热40分钟,期间进行了多次操作,导致空调能耗增加,电量下降。这一解读引发了对懂车帝测试过程中操作的合理性和专业性的质疑。专业机构的测试相对更加严谨专注。海南科技职业大学客座教授张翔指出,专业机构在进行测试时会更加注重数据的保密和专业性,相较于一些民间媒体,专业机构的测试结果更具参考价值。懂车帝作为抖音旗下的汽车资讯平台,其对流量和内容的运营得到了认可,但其冬季测试却引发了多方的质疑。懂车帝在面对质疑时需要更加透明公正地解释其测试的过程和结果,以维护其在汽车行业的声誉和地位。综上所述,懂车帝冬季测试的专业性和客观性受到了多方质疑,其测试结果引发了业内的广泛关注。懂车帝需要更加透明公正地向外界解释其测试的过程和结果,以恢复其在汽车行业的声誉和地位。
同时,车企和消费者在阅读媒体进行的汽车测试时,也应保持一定的客观性和理性,不盲目相信测试结果,而是需要结合多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针对此次事件,你认为媒体在进行汽车测试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对于懂车帝的冬季测试,你有怎样的看法和建议?长城汽车及吉利集团对懂车帝冬季测试结果表示质疑,称其测试过程不科学、不严谨,结果不具说服力。而懂车帝则回应称,测试均符合用户冬季使用场景,不存在区别对待。然而,第三方专家指出,媒体测试与专业测试存在差别,引发了关于测试结果的可信度讨论。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究竟该如何看待这些测试结果呢?12月10日,余承东转发了AITO汽车对懂车帝冬季测试的解读内容,指责其多次长时间开车窗、车门,严重背离用户真实使用场景,称之为“坑人的测试”。此举引起了长城汽车及吉利集团等多家车企的不满,并对测试结果提出质疑。而懂车帝则坚称测试符合用户冬季使用场景,不存在区别对待。
这些争论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真相呢?长城汽车在12月11日宣布,将于12月14日召开“懂车帝冬测标准质疑沟通会”,并表示将推动制定更加贴合用户实际使用场景的新能源测试标准。除此之外,长城汽车还调取了参测车型后台数据进行确认,发现部分结果异常,主要涉及纯电续航测试、亏电油耗测试、爬坡测试三方面。与此同时,吉利集团副总裁杨学良也对懂车帝的测试结果提出异议,指出测试过程不科学、不严谨,结论不具说服力,甚至误导了消费者。他的表态也引发了消费者对测试结果的诸多疑问。面对各方质疑,懂车帝回应称冬季测试所有项目均使用统一测试标准,符合用户冬季使用场景,不存在区别对待。然而,第三方专家却指出,媒体测试与专业测试存在差别。海南科技职业大学客座教授张翔表示,媒体测试在专业人员配备、仪器设备以及预算方面都存在差异,往往更倾向于宣传效果。他指出,如果严格按照标准去做测试的话,费用成本会很高。
这也引发了消费者对于测试结果的质疑,究竟该相信谁的说法呢?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究竟该如何看待这些争论呢?如何判断测试结果的可信度?或许,消费者在关注这些测试结果时,除了关注懂车帝的测试外,也可以多方比对其他专业机构的测试结果,以获取更全面、客观的信息。另外,汽车行业监管机构、车企、测评机构、媒体和用户也应该共同努力,制定更加贴合用户实际使用场景的测试标准,提升整个行业的公信力。那么,你对于这些测试结果持什么看法呢?你更倾向于相信哪方的说法呢?欢迎留言分享你的观点。汽车媒体测试:参考还是依据?汽车媒体的测试报道备受关注,但它们与专业测试机构相比到底有何不同?难道媒体的测试结果就不能被视为百分之百的依据吗?张翔认为,媒体测试应当被看作是一个参考,而非绝对依据。从专业角度出发,他指出了媒体测试的局限性,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在这样的背景下,媒体测试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呢?
专业测试机构的标准与媒体测试的区别在哪里?张翔认为,专业测试机构通常会对测试数据进行保密,以确保专注和客户利益。然而,对于懂车帝这样的媒体测试来说,保密是一个难以避免的问题。这种差异是否会影响测试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呢?与此同时,测试结果公开发布后可能对当事车企产生负面影响。汽车分析师刘昊也表示类似观点,认为媒体测试的标准和方法不一定完全科学,且与车企存在商业利益往来,常引起争议。那么,媒体应该如何提升测试的客观公正性呢?针对这一问题,张翔建议媒体在进行测试时,应当充分说明整个测试条件和过程,如出发前的电量等细节,避免结果误导消费者。此外,他还指出影响续航达成率测试结果的因素很多,如天气温度、车辆时速、车内人数、是否开空调等,因此难以完全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测试。如何让媒体测试更加客观严谨,仍然是一个值得深入讨论的问题。
媒体测试的结果对消费者的购车决策有着重要影响,但作为一名消费者,应当如何看待媒体测试和专业机构测试之间的差别呢?张翔认为,消费者应该将媒体测试视作参考而非绝对依据。他指出,尽管越来越多的媒体参与测试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更多购车依据,但消费者仍需理性对待测试结果,意识到其局限性和参考性。在媒体测试和专业机构测试之间如何取得平衡,成为了一个需要深思的问题。除了消费者,对于车企而言,他们又该如何看待媒体测试呢?张翔认为,车企中也存在一些质量问题,但对测试结果有异议时,应该通过协商方式解决,而非打官司斗争,以保持媒体报道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这一点对于整个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综上所述,媒体测试在汽车行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其客观性和准确性仍有待提升。消费者和车企都需要理性对待媒体测试,同时,媒体也应该不断努力提升测试的准确性和公正性,为消费者和整个行业提供更多有益的信息。
未来,如何平衡媒体测试和专业机构测试的关系,如何提高测试的客观性和科学性,都需要更多的讨论和努力。你对媒体测试有何看法?是否有任何建议或体会?欢迎留言分享你的观点。汽车博主揭露懂车帝冬测品牌权益价格引发争议汽车界一直存在一些隐秘的商业交易和不公平的竞争现象,而近日,一位汽车博主的爆料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于懂车帝的质疑。据称,懂车帝冬测的品牌合作权益价格高达数百万,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质疑。这一举动到底意味着什么?究竟是什么让人们对懂车帝产生如此大的质疑呢?对于懂车帝冬测的品牌合作权益价格高昂的问题,不少网友和媒体纷纷提出了质疑。据爆料,懂车帝冬测开放的品牌合作权益分为“自主品牌”和“豪华/合资品牌”两档,自主品牌一栏,按基础版、储能版、驾趣版三类各自权益不同,对应报价分别为600万、1000万和1600万;豪华/合资品牌一栏基础版和储能版分别报价600万和1000万。
这样一来,随意一套赚上千万的传言也就不无道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合作权益包括了预热期、引爆期、延续期、收官期四个时间阶段,含有正片视频(5-8min)、切片小视频(60s)、品牌制定H5内容聚合页、社媒宣发资源、公关PR稿件等细项内容。这些内容看似丰富,但其背后的商业价值究竟如何,值得深思。对于此次曝光的合作权益价格,懂车帝方面暂未做出回应。然而,这样高昂的合作价格却遭到了众多网友和媒体的质疑,纷纷指出懂车帝可能收保护费、测试缺乏公平性。甚至有起亚中国首席运营官(COO)杨洪海的朋友圈截图也流出,称其起亚EV6电动超跑报名参加懂车帝冬测却遭到拒绝,理由是可能因为车辆已经在欧美及加拿大等严寒地区进行过实测。这似乎再次引发了人们对懂车帝不公平性的质疑。与此同时,懂车帝也并非第一次因为商业行为引发争议。早前,懂车帝就因为大幅提高经销商的会员费,引起多地汽车协会的联合抵制。
据媒体报道,2022年末,湖南、四川、安徽、广东等多地的汽车流通行业协会集体发布报告或声明,抗议汽车之家、懂车帝和易车这三大汽车网络引流平台的会员费大幅涨价的行为。对于这样的商业行为,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事实上,懂车帝的背后是抖音集团。根据天眼查的信息显示,懂车帝的主体公司为北京空间变换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16年3月,法定代表人为李飞,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这一背景是否会影响懂车帝的商业运作和内容公正性?这也让我们对于懂车帝背后的商业逻辑产生了更多的思考。综上所述,懂车帝冬测品牌合作权益价格曝光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质疑。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个汽车媒体的商业运作问题,更是关于整个行业商业逻辑和内容公正性的思考。作为消费者和关注者,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应对这样的现象呢?这也让我们思考,在信息时代,媒体的公正性和商业逻辑如何取得平衡?希望各界能够对这一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讨论。
今日头条的股权究竟是如何分配的?为什么抖音也会涉及到这桩交易呢?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个引人注目的故事。今日头条有限公司目前持有前者100%的股权,而抖音有限公司则是其穿透后的上一层股东。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今日头条有限公司的股权结构。在这个公司里面,谁拥有最终的控制权?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内部的股权结构是如何影响公司的业务和决策的。然后我们再来探讨这种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和发展战略产生的影响。接下来,让我们聚焦于穿透后的上一层股东抖音有限公司。作为今日头条股权链中的上一层股东,抖音有限公司又是如何影响和参与今日头条的运营和发展的呢?抖音有限公司在这个股权关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种股权关系对抖音自身业务发展又有何影响呢?最后,通过对今日头条和抖音的股权关系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两家公司在商业上的合作和竞争关系。这种股权关系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商业逻辑和战略考量?
这种股权交易对行业格局和用户体验又有着怎样的影响?让我们一起来揭示这些背后的故事。 通过对今日头条和抖音股权结构的分析,我们深入了解了这两家公司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在商业竞争中的博弈和合作。在这个快速发展和变化的互联网时代,如何看待这种股权关系对行业发展和用户权益的影响?对于这样的股权交易,我们又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期待您的留言,与我们分享您的想法和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