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4年,张春桥在一次会议上提议:即将召开的四届人大会议,应该给邓颖超安排一个职位,让她担任副委员长。
毛主席对此表示同意。
但总理却把这件事压了下来,直到他去世后,人们才知道其中的内情。
难道是因为邓颖超能力不足吗?显然不是。
早在五四运动时期,邓颖超忧国忧民,跟周恩来等人一起积极领导天津学生爱国运动,为苦难的中国奔走呼号。
1925年,邓颖超加入中国共产党,走向救国救民的光明之路。
早期革命过程中,她参加过长征,被选为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可谓能力非凡,成绩有目共睹。
新中国成立后,按功绩评定的话,邓颖超应该是副国级。
但是总理直接找到主席,说一家两个国级,怎么都不合理,主席拗不过总理,就没坚持。
总理没有为她安排任何职位,原因是总理刻意避嫌。
当时就连张治中都看不下去了,提醒周恩来应该“举贤不避亲”。
总理笑了笑说:“文白兄就不必多虑了,我们党内自有安排。”
党内人士更是议论纷纷,总理严肃地说道:“只要我还是总理,小邓就不能担任政府职位。”
总理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一直到1974年,邓颖超都没有担任过政府职务。
1974年的第四届人大筹备会上,张春桥提议让邓颖超出来工作,担任副委员长一职,此提议获得政治局一致通过,并且形成决议上报主席。
主席看了决议后,提笔批示:“同意。”
但是主席太了解总理了,就特地写了一个任命书,转交给了总理。
让主席没想到的是,总理把任命书偷偷藏了起来。
当第四届人大召开的时候,2800多人出席,周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毛主席发现自己“钦点”的副委员长邓颖超没有出席。
一直到总理去世后,秘书在整理遗物时,才发现被总理藏起来的任命书,秘书不敢怠慢,立即把它交给了邓大姐。
睹物思情,邓颖超感动得热泪盈眶。她紧紧攥着任命书,一直叫着:“恩来。”
邓大姐太理解总理的良苦用心了,他们从天津大学就相识相爱,相互了解,相伴40多年,总理断不会不知道邓颖超的能力。
他是为了党内团结才走这一步棋,除了总理,试问天底下还有谁能做到这么大公无私?
当华国锋根据主席生前安排,增选邓颖超为四届人大副委员长时,已经是1976年底了。
邓颖超时年72岁,仍然精神矍铄,激动地表示要为党和人民贡献余力,不骄不躁,学习蜡烛精神,为人民服务到最后一刻。
总理藏起了任命书,却掩盖不住他和邓颖超璀璨光辉的人生。
他们虚怀若谷,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品格和无私精神,为后世树立起永恒的榜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