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馨提示:本文基于真实背景改编,部分情节加入了艺术修饰和个人推测,请理性阅读,与君分享旨在弘扬正义,与君共勉意在宣传法律,前1/2免费阅读。
明朝末年满清入关,崇祯吊死,明朝遗臣拥立永历皇帝在云南建立过渡政府伺机反攻中原,史称南明朝廷。
南明朝廷也曾风光一时,在公元1652年,南明大将李定国率领明军入广西,克桂林,乘胜北上,连克永州、衡阳,天下震动,打得清廷准备放弃中国南方七省,与南明和谈,南北而制。
李定国因此功封西宁王,不曾想到但这番赏赐遭到南明另一员大将孙可望的不满和嫉忌。因为两人原本平级,李定国封王后直接压过孙可望一头。
吴三桂是冲冠一怒为红颜,孙可望是冲冠一怒为官位,然后就降清了。他向清朝献上了“滇黔地图”使西南防务机密尽失,清军大举攻黔。
南明朝廷成了透明人,一败再败,退入缅甸,最终吴三桂兵临城下,李定国病死,永历帝被杀。
剩下的南明遗民为避祸,纷纷遁入偏僻地方和深山定居,躲避战乱和搜捕。这块地方就是现在的果敢,缅甸全国最靠北的一个区域。
缅甸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人口数量约为5458万,居然有135个民族,人数少民族多,结果是没有一个民族能占据绝对的数量。最终造成缅甸到处是民族自治区,谁也不买中央政府的账。
那缅甸中央政府怎么办?
很长一段时间里,统治缅甸各地的是土司,而不是中央政府。土司就是部落首领,放在中东叫酋长,放在我们国家叫缙绅。
果敢最有权势的土司是杨家,他们已经世袭了数百年。
果敢在清朝时属于中国领土,清朝为了方便统治扶持了杨家世袭果敢土司,实际上杨家的先祖正是当年逃到缅甸的永历皇帝身边的一位杨姓将军。
果敢第二有权势的人是彭家,他们与杨家世代联姻,强强组合。这种做法就像婚姻一样,婚姻必须是锦上添花,扶贫的要之何用,爱情不能当饭吃,久了还不是左手摸右手。
彭家声的父亲是杨家的上门女婿。这不丢人,有钱不要说上门入赘,替人上坟都行。
1931年彭家声出生在果敢,他属于含着金钥匙出生的那种,然后沿着前人的路子长大,锦衣玉食。
在果敢有钱的生活乐无边,果敢施行一夫多妻,你有足够的钱,娶多少个都没有问题,当时彭家声刚刚迎娶了一对姐妹花,尽享齐人之乐时,意外出现了,缅甸政府打过来了。
长期以来,缅甸各地在土司的统治下,形成了一个个有着独立武装,不受缅甸政府管辖的政权,在本地的人事、财政、税收、律法上自己说了算,缅甸政府根本插不进来。
因此缅甸政府对果敢的统治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只是空有虚名,无力改变。
在1962 年,鹰派的奈温将军发动政变,建立军政府后他不允许“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成为空话,开始了自己的铁血统治,采用武力手段强迫各处的民族势力交出自治权,方法基本就是“我讲完了,你们还有什么意见,接受还是死?”
果敢杨家当然不同意,一旦同意会严重拉低当前的生活水准,更不用说泡妞了,于是极力反对:“以前是这样,将来也应该是这样,你们凭什么改变。”
奈温将军对此的回应是派军队镇压。政府军每占领一个村庄就对村子里一切生命进行收割,不论男女老少。
奈温将军之所以这么残暴,一方面是政府军认为只有当地人死光了,土地才能拿回来;另一方面是因为果敢人太能打了。
果敢这片土地上生活着大量受过国民党军事培训的军事人员和作战人员。
1949年国共内战,国军李国辉部兵败大陆后,率领3000残兵溃逃到金三角地区,占领了缅甸的四个边境县城,伺机反攻云南。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当时的缅甸政府调集了8000名剽悍骁勇的刻钦族士兵,并用重金招募了近4000名跟随英军参加过二战的印度老兵,在飞机、大炮加持下准备毕其功于一役把国军赶出金三角。
然而缅甸政府战前有多高调,战时就有多悲催,被揍得爹妈都不认识,大败而回。
国军为了以儆效尤,对印度雇佣军实行不接受投降,格杀勿论,如同俄军对待乌克兰雇佣军。
国军利用奔袭战术,前面阻击侧面包抄,前后夹击。印度雇佣军一夜之间被打死3700余人,完全被打怕了,钱不要了,招呼也不打了,直接跑回印度。
国军胜利后,居安思危,在金三角地区招兵买马,以黄埔军校的方式和标准开设培训班,培养军事人才。
彭家声和后来的金三角两大名人罗星汉、坤沙都接受过这样的培训,且三人为新城进修班的同一期同学。
缅甸打不过就求助联合国,最终在美国干预下,这支国军大部分撤退回台湾,少部分已经在金三角娶妻生子的人留了下来。
彭家声、罗星汉、坤沙这种土生土长的果敢人自然没有离开,靠着从国军那里继承的军事知识,多年后三人三分天下,在金三角三足鼎立,成为名震一时的大毒枭。
面对政府军赶尽杀绝式的打法,果敢土司杨振材起兵反抗,彭家声身上流着一半杨家的血,自然紧跟其后。
无奈双拳难敌四手,不久后,杨振材兵败被抓,彭家声侥幸逃出。
当时起兵反抗政府军的还有缅共,敌人的敌人是朋友。
彭家声加入缅共,带着剩下的部队继续反抗,无奈大势已去,最后只能依靠打游击反抗,坚持一年后,面对政府军的围追堵截,彭家声和缅共撤退到了云南境内。
60年代末期,彭家声在国际共产党的帮助之下,以中国在云南境的知青为骨干,以当地各族少数民族为底子,组建了缅共东北军区,亲自担任军区副司令员。
当时我国为了防止缅甸的国军残余势力反攻大陆,扶持缅共在果敢地区建立一条防线,鼓励知青加入彭家声的东北军。这些知青在国内搞三反五反,整天文斗武斗,练得一身本事,打缅甸政府军完全不在话下。
彭家声气势汹汹“光复”果敢,但缅甸政府的奈温将军却不愿意再次出手了。
面子很重要,里子也很重要。
果敢地区山多土地少,90%以上是山地,说是穷山僻壤一点不为过,依靠本地财力供养军队根本不可能。
政府军当初收复果敢的目的更多是出于战略和面子,得手后发现在当地驻军有出无进,每日的消耗就是一个无底洞,很快就撤走了大半,只留下一些据点和小部队。
这也是彭家声能够打得气势如虹的一个很重要原因。
但也不能让彭家声嘚瑟啊,缅甸政府转头全力扶持当时还未崛起的罗星汉。因为奈温将军知道谁都可以投降彭家声,但罗星汉不行。
罗星汉已经背叛过彭家声一次,让彭家声痛彻心扉。1967年,罗星汉在彭家声兵败果敢,退守云南的过程中,在背后插刀中出了大力。
罗星汉祖籍江西南昌,他也是当年退入缅甸的明朝将领后裔,可惜家道中落,远不如现在的杨家和彭家。
政府军收复果敢的时候,罗星汉和彭家声一样都正在果敢土司杨振材所属的自卫队任职。两人年龄相仿,但背景迥异,所以在罗星汉尚属于小头目时,彭家声已经是杨振材的左膀右臂了。
这支自卫队在有关个人问题上,采用的方法类似于我军的“二八五团”。我军的结婚标准是结婚的人必须年满28岁,有5年以上的军龄,而且要团长以上职位才能结婚;
自卫队照搬了过来,只是把团长改为中队长以上干部,相当于连长,因为果敢人少,军队规模也小。
这么做的目的是让战士心无旁贷,以免拖家带口有牵挂,不敢死战,同时也防止敌人用战士的家人进行要挟和渗透。
彭家声当时是老婆孩子热炕头,罗星汉级别不够还是光棍一个,血气方刚的年华,他经常春梦了无痕,留下一堆污渍,后来经人指点方知两座“五指山”还可以化身“五妹”,但这纯属于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
那时的罗星汉带着小队驻守之地是一片沙丘,每天晚上真的就只能躺着唱“寂寞沙漠冷”了。
这种情况没持续多久,驻地旁边村头搬来一个丈夫意外去世的寡妇迦兰,支起一个供应香烟、酒水及日用品的小摊点。
迦兰长得眉清目秀,且风华正茂,一身熟女气质,韵味独特。她靠近军队居住的目的一是那个年代,士兵是兜里最有钱的那种人,且一人吃饱全家不饿,舍得花钱,还有一个是寡妇门前是非多,在此躲避村里那些不三不四人的纠缠。
小摊点开张后的偶然一天,罗星汉过来购买香烟,看清迦兰的容颜后,顿时迈不动脚步。
在他眼中,迦兰肌肤如水,眉如柳叶,秋瞳剪水,红唇若樱。黑发犹如瀑布般披散下来,柔顺而浓密,让她平添一份羞涩感,而纤细的身形随着步伐的扭动柔如无骨,一步一摇尽显千娇百媚……
这惊鸿一瞥吸走了罗星汉的魂,心仿佛停止了跳动,自此君王不早朝,一颗心全飞到小摊点处。
这之后罗星汉三天两头就往小摊点跑,买这买那,只为了多看佳人一眼,多与她相处一会儿,买的物品多便宜了手下士兵。
终于在一个夜晚,孤枕难眠的罗星汉脑袋里充满了迦兰的身影,辗转反侧多时,不仅睡不着,反而引得小腹处如火在烧。
罗星汉恶向胆边生,悄悄离开军营,趁夜去扒迦兰的门。
上个世纪小屋的配置是衬板、围墙、木门,防君子不防小人那种。罗星汉轻易就翻墙而入院子。
心神荡漾之下,他一不留神踢翻了卧室门口的凳子。迦兰听到响声,用颤抖地声音询问:“谁?”
罗星汉不出声,悄悄站在门后,迦兰没有经验,等了一会儿不见有声音,蹑手蹑脚开门查看,被罗星汉从后面抓了个正着,捂着嘴巴往里面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