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米恩华的户口本很多,叠起来足以一米多厚,他拥有505个孩子,但是只有两个是他亲生的。
那剩下的503个孩子是谁的?他们为什么会在米恩华的户口本里?
接下来,就让我们来揭秘,新疆商界第二大富豪米恩来的传奇人生,以及他503个孩子背后的故事……
01
米恩华, 1958年出生于山东泰安,4岁时便跟父母来到新疆。
高中毕业后,贫困的家境已经无力支持他继续求学,十几岁的他不得不早早地走上社会谋生。
为了有口饭吃,米恩华做过很多工种,上山采石、工地搬砖、餐厅洗碗等等。
有段时间,他甚至一天打三份工,什么脏活累活都干过。
这段艰苦谋生的经历,不仅练就了米恩华健硕的体格,更磨砺了他坚强不屈的意志。
在社会摸爬滚打几年后,米恩华终于有了一份稳定工作,乌鲁木齐城管办市场检查员。
在市场检查员这个岗位上,他一做就是9年。
在这9年时间里,米恩华深入新疆各个市场,和许多商户打交道,对商业规则有了更深了解。
当他知道,这些被自己管着的小商小贩,一个月收入竟然比他还高时,米恩华的内心开始蠢蠢欲动。
1988年,他正式辞去稳定工作,决定下海经商。
“好好的皇粮不吃,竟然要去做生意,真是胡闹”,这是当时许多人对米恩华的评价。
八九十年代,国家还包分配工作,多少人眼巴巴地想要一个铁饭碗,米恩华却说不要,就不要了。
父亲对儿子的做法也很不理解。但得知他想要自己创业单干,还是象征性地“资助”700块钱。
就这样,带着东拼西凑的3万元,米恩华开始了自己的市场贸易之路。多年后,回想起创业初期的艰难处境,他依然心有余悸。
“当时也很担心,要是赚不到钱,那么多欠款可怎么还。”
万事开头难。费尽几番周折之后,米恩华新注册的华凌工贸公司,在一片质疑声中开张了。
“买卖很小,一切从零做起,摆地摊、开小商店,卖童鞋、卖玩具,什么都干。”
小买卖能吃饱饭,但发不了大财,米恩华一直在琢磨发大财的门道。
有一天,他到处溜达,最终来到地处黄金地段的露天电影院,发现这里的利用率非常低。
经过一番打听,米恩华了解到,这个露天电影院现在几乎完全处于闲置状态。
于是,他在心里盘算,要不要自己把这块地盘下来,做个交易市场?
当时,乌鲁木齐商品市场发展迅速,但硬件条件不太好,如果能提供场地、服务、管理一条龙服务,应该能吸引和留住许多客户。
说干就干,米恩华决定做那个吃螃蟹的人,于是他找到电影院老板,以年租金8万元租下这片场地
经过一番改造之后,一个能够容纳200个摊位,涵盖了服装、饮食和日用品等项目的“红十月市场”正式开张。
由于经营得法,红十月市场的利润超乎想象,当年米恩华就赚了几十万元。
两年后,他不断开拓新市场,红十月超级市场华凌餐厅、五金汽车修理厂等5个企业陆续开张。
在乌鲁木齐市场经济并不发达的时期,米恩华以其独到的商业头脑,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创业路上机遇与风险并存,看不见的风险,在他刚刚挣到钱后,突然从天而降。
02
看着手里的当地政府红头文件,米恩华一夜未眠。
原来,乌鲁木齐打算把他的“红十月市场”这快地皮改造为公园,且告诉他10日之内,必须完成搬迁。
搬迁地方,政府已经给米恩华找好了,就是在西大桥北侧的一处空地。
第二天醒来,米恩华去勘察政府给出的空地:长年失修的两条臭水沟横贯南北,垃圾遍地,臭气熏天,完全是一片乌烟瘴气。
看完后心凉了半截,当目光转到别处,他发现这块空地不远处,有好几条大道汇合,汽车川流不息。
敏锐的商业嗅觉,再次让米恩华发现新的商机:便捷的交通环境,将是商业贸易最重要的条件。
政府给他批的这块空地,硬件设施确实差了些,但交通足够便利,面积也够大,他有信心可以把“红十月市场”做得更大。
于是,在红十月市场投资尚未全部收回的情况下,米恩华没向政府要一分钱,无偿将市场迁到西大桥北侧。
事实再一次证明了米恩华的独到眼光
新市场由于交通位置便利,场地宽敞明亮,年成交量很快达到亿元以上,房屋、场地租赁收入达600万元规模。
90年代初,米恩华凭借锐意进取的商业头脑,身家轻松过千万。
然而红火的生意仅仅维持了2年,同样的难题又再次摆在米恩华面前。1994年,由于城市规划建设需要,华凌市场面临二次搬迁。
“我很清楚,经营市场最忌讳频繁搬迁,商户肯定会流失,风险肯定不小”。
这时,一直跟着他的商户们也开始摇摆不定:频频搬迁,这生意怎么做啊,刚刚稳定的客源,就这么没了。
米恩华头很大,但他还是决定先去考察,政府指定的搬迁地:红山北侧。
来到目的地后才发现,当地农民已在一夜之间,把一株株小树密密麻麻地插满了田野,因此地价需要多支付数百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