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麻烦您能在百忙之中抽空点一下“关注”,方便与您讨论和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前进的最大动力,谢谢!
1月8日,上午9时57分,周总理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中午,北京医院的副院长韩宗奇负责解剖周总理的遗体。
慢慢揭开覆盖在周总理遗体上的白布,总理的面容宁静而安详。
然而,当看到周总理的器官时,韩宗奇和在场的医护人员再也忍不住,掩面哭泣了起来了
在周总理主要器官上,大小不一的肿瘤无处不在。这意味着,在周总理生命的最后时光里,他每天都在承受着剧烈的疼痛。
吴咸中:我只是做了一点点应该做的事情,总理就那样地感谢我
1975年12月22日,天津市南开医院的走廊里弥漫着手术室的气息。
吴咸中作为当时的院长,正在为一位腹内肿瘤患者进行手术,但一个突如其来的电话,让他有些措手不及。
他匆忙地脱下手术衣,接听了卫生部的紧急通知。
“中央一位领导?”他自语着,眉头微皱,对于谁会需要他,他感到疑惑。办公室主任匆忙地走进手术室外的走廊,将事情的紧急性告知了他。
汽车已经等在医院门口,似乎时间不容分说,他得立刻前往北京卫生部保健局。
没有多余的时间,他匆匆离开,一身手术服的味道还残留在空气中。他来不及吃饭,也没来得及与家人告别,
抵达北京,他被接待进305医院。在接待室里,严肃的氛围弥漫,著名外科医学专家吴阶平教授走了进来。
没有寒暄,只有沉痛。他的目光凝视着吴咸中,“患重病的中央领导是周总理总理。”
那句话如同一颗重磅炸弹,瞬间炸开了吴咸中的心。周总理总理,这个伟大的领袖,正在面临生命的挑战。
膀胱癌晚期,肿瘤扩散,肠梗阻困扰,严重的腹胀和疼痛,吴咸中心疼地想象着总理所受的痛苦。
“中西医结合疗法解决肠梗阻。”吴阶平教授的话语带着期望和挑战,他将X线片子摆在阅片机上,画面清晰地显现出肠道的困扰。
在病房内,白色屏风隐约隔开了内外,吴咸中走进病房,看见总理的容颜显得陌生而又熟悉,总理疲惫地躺在病床上,灰白的胡须和稀疏的头发显露出岁月的痕迹。
但是,那双眼睛仍然炯炯有神,吴阶平教授介绍了吴咸中,总理微微点头,手臂艰难地动了一下,似乎是想握手又似乎是想让坐。
吴咸中连忙示意:‘您不要动,好好 养病!’吴咸中本想好好安慰周总理总理,可是,看到周总理那种状态,鼻子直发酸, 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随着会诊的进行,吴咸中提出了治疗方案,中西医结合,为总理的病情提供一线希望,他们仔细斟酌着每一味药物的比例和用法,为总理设计了一副药方。
在安排好总理的治疗后,吴咸中静静地坐在屏风外的沙发上,等待着药物的效果。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每一声脚步声都在他的心头敲响,总理的身体状况牵动着他的内心。但药物的作用并不如他所愿。
第二天清晨,只躺了一个多小时的吴咸中起床了,用凉水洗了脸,就匆忙赶往会诊地点,准备参与第二次讨论。
这个任务对吴咸中来说无疑是极其重要的。治疗总理的病情,绝不能有丝毫的马虎。
他深知这一点,明白一些激烈的药物绝不能轻率使用,毕竟总理的身体已被痛苦折磨得十分虚弱,再不堪受剧烈的刺激。
这时候,邓颖超来了,她看出吴咸中的担忧,于是说:“不要有顾虑,就把总理当成普通病人。”邓大姐的一席话,打消了吴咸中的顾虑。
上午,药物的剂量逐渐增大。吴咸中坐在屏风外的沙发上,每一刻都充满了焦虑。
两个小时的等待仿佛过了一个世纪,终于,屏风后传来动静,总理示意他需要排便。
吴咸中焦急地站起,来回踱步,透过屏风的缝隙紧张地观察情况。
警卫员小心地扶持着总理,慢慢地走向卫生间。吴咸中的心稍微松了口气,总理的排便意味着治疗效果开始显现。
警卫员回来时笑容满面,高兴地宣布排便成功。总理成功排便!
吴咸中跟过去,看见身穿蓝白色竖条病号服的总理,在两位警卫员的搀扶下,慢慢地艰难地移动着他那虚弱的身体,走向病床。
“总理看到我,他连连向我点头,双眼露出了感激的目光,小声地说:‘现在感觉舒服了’。”
“看着总理的目光,我异常感动,我只是做了一点点应该做的事情,总理就那样地感谢我,我在心里说,总理真是一代伟人。”
“这种方法虽然不可能完全永久解决肠梗阻问题,但不管怎么说,这么做还是为重病中的总理减轻了痛苦。”吴咸中哽咽的回忆着。
在周总理生命最后这18天,就用这个办法来维持,直到总理生命的最后一刻。
周总理病记
1976年,周总理被确诊患上癌症,这个沉痛的消息传到了他的妻子邓颖超的耳中。那一刻,她无法言语,只有泪水无声地流淌。
当时的癌症几乎是一种不治之症,专家们的会诊结果确认了膀胱癌的存在,并建议首先进行手术,然后再采取保守治疗。
但当时的周总理已经年过七旬,难以忍受多次手术。他深知生命将走到尽头,但心底仍然沉甸甸地挂着国家的外交使命,以及那尚未完成的工作。
即使在手术后,周总理立刻投身到繁忙的工作中,尽管医生们一再强调他需要静养休息,不要过度劳累。但周总理的回应是坚决的:他明白自己的时日不多了,必须紧抓每一刻。
周总理的“固执”让所有人感到束手无策。由于缺乏充分的休息,导致膀胱癌再次复发,并开始向其他器官扩散。
虽然接下来经历了几次手术,但医生们认为周总理的身体已不适宜再次动刀,只能采取保守治疗。周总理听到这个建议,竟然松了一口气,因为这意味着不必再度中断工作。
1974年9月30日,国庆招待会如期举行,这也是周总理最后一次主持这一盛典。当时的周总理,面容苍白,身形消瘦,但他仍然坚持挥手向来宾致意。
1975年,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即将召开,周总理的病情再次恶化,癌症已经扩散至结肠。
但周总理坚持要参加会议。医护人员不遗余力地努力确保这一要求得以实现,甚至外国驻华大使馆也派出专家,全力以赴确保周总理能够出席。
1976年1月13日,周总理强忍病痛完成了自己的最后一份政府报告。然后,他知道再也无法坚持下去,即使充满不舍,但他仍将接力棒交到了邓小平同志手中。
尽管不再主持国务院工作,周总理依然牵挂着国家的外交大业。他在医院会见了伊朗国王、泰国总理以及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等外国元首。
尽管病痛缠身,周总理仍在为祖国的外交事业默默奉献。
去世前,周总理虽然饱受病痛之苦,但他的心仍然为国家跳动。
最后一场手术
后来,周总理的病情愈发恶化,腹腔的肿瘤开始蔓延,肠梗阻再度降临,病情变得更加严重。
在病痛最厉害时,周总理与守候在身边的邓颖超一块低声吟唱《国际歌》。在病危和弥留之际,周总理还曾向邓颖超表示,他心里还有很多话没有说出来。
虽然中药曾一度发挥作用,但如今已无法继续解决问题。医疗组的专家们经过深入研究,无奈之下,只能再次考虑手术这一极端的选择。
这个决定不是轻易下的,涉及到国家的未来和领袖的生死。邓小平、叶剑英等中央政治局领导同志认真讨论,随后请示毛主席。
毛主席审慎地批准了再次手术的方案。但是,经历了又一次手术后,总理的体力已经十分虚弱,麻醉药效过后,他再也没有苏醒过来。
那一天早晨,大约9点钟,医疗组的成员们接到紧急通知,集合到了总理的病房。
他们心知肚明,这可能是他们最后一次见到他了,这是所有人都不愿看到的结局。
深夜11时,弥留中的周总理从昏迷中苏醒,他微睁双眼,认出了守在身边的吴阶平大夫,用微弱的声音说:我这里没有什么事了。你们还是去照顾别的生病的同志,那里更需要你们。”
最后的抢救中,大家的目光同时专注地盯在心电监测仪上,房间里鸦雀无声,偶尔听到几声抑制不住的抽泣声。
心电图图像从不规则的跳动转向不规则的微弱的颤动,这表明,心脏已经不能有效地工作了。
“突然,坐在心电监测仪前的阜外医院陈大夫,由于高度紧张和过度悲伤,颓然倒下了,另一位男大夫——协和医院的方教授上去接替她。
这种情况持续了四十几分钟,最后,心电监测仪上的心电图不再跳动,变成了一条直线。
那一刻大家如梦初醒般意识到周总理——20世纪的一代伟人、共和国的杰出领导人与人民永别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