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位名为王曦的云南知青在1968年初涉社会之始,便充满着革命情怀。他选择仿效拉丁美洲革命领袖切·格瓦拉,投身于在缅甸热带雨林中进行长达15年的战争生活。历经磨难后,他成为了那批被后世称为"中国格瓦拉"的群体中的幸存者。
据王曦回忆,1971年林彪的出逃不仅标志着他个人生命轨迹的转变,同时更影响到了中国政府对缅甸共产党的态度。自那以后,中国对缅甸共产党的援助逐渐减少。事实上,早在此事发生前几个月,中国政府就已经逐渐调整其外交政策。1971年6月16日,缅甸联邦议会主席兼总理奈温接见了中国驻缅甸大使陈肇源;7月31日,奈温和夫人盛情邀请中国代表团赴缅甸进行礼节性访问。而作为当时主要与之对抗的缅甸共产党,自然难以得到来自中国的支持。中国援缅军队先行撤退,知青大量返乡落户,自1973年起。
然而,尽管环境恶劣,王曦和其他数百名铁杆成员坚韧不拔,成功瓦解并擒获敌军高级官员,并在此过程中荣获二等军功。仅过了一年,王曦便加入缅甸共产党,并晋升为陆军军官。在长达15年的抗战历程中,王曦先后任职于缅甸共和人民军多个岗位,包括炮兵连战士、营部文书、连指导员、旅政治处干事、作战参谋、师政治教员、保卫处处长等职位。
直至1976年,中国驻缅甸军事顾问团队分批撤回国内,众多昔日的知青泪别孟古河,成为无家可归的国际志愿者。自此,他们的国籍身份被永久取消。华人们的革命热情开始消散,满腔热血化为乌有的同时,他们也彻底丧失了回归故土的机会。那些曾热衷于援外工作的知青不得不选择离开缅甸返回祖国,缅共中的中国援助力量由此逐渐减弱。
直至1980年,我国才开始正式关注缅共老兵的特性、地位及回国事宜,虽颁布了一项不尽完美的政策,但对于王曦来说,犹如迷失方向的孩子找到回家之路。该报告特地揭示了我国对待“中国人自发参与缅共活动”的立场和方针,给予他们“出生入死、辛勤付出、洒血流汗,对维护国家边防地区稳定头等有功之人”的评价,且指出,中央军委于1980年8月发布规定,至同年10月传达到边境五县。其中最为关键的内容在于,为那些在缅共事业中牺牲的烈士提供与解放军待遇相同的优待措施。为此,缅共还酝酿了每一位献出生命者应获得的相当于“革命军人身份证”的证明信件,王曦将此信件寄归家乡,果然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否则,他的家人可能因儿子身处未知或被指控背叛祖国而承受更多的压力。
之后,为了顺利完成各项手续,合法脱离缅共,王曦历经3年的时光等待。这期间,王曦不仅坚守岗位,英勇抗争,甚至多次临危不惧。为了全身而退,他只能选择采取断然行动。
1985年,在离别生根发芽的地方已有15年之际,怀抱2岁幼子的王曦站在湍急的缅甸楠佧江畔,留下纪念照片,开始了漫长的逃犯生涯。借助一个月 的时间,他颠沛流离于萨尔温江以西的九谷,后又在中国边境城市畹町,仅花费二十元购得伪造通行证,得以成功非法潜回祖国。带着儿子,他乘上前往昆明的长途汽车。返乡途中,他再一次越过蜚声在外的孟古河。
1985年5月,依据政策规定,王曦终于重获在中国的公民身份、户籍登记以及一份维持生计的工作权。
然而,尚未能喘息片刻,他就面临着在改革开放大背景下进行再创业的困境。作为曾经工作7年,平均每日需站在机床旁8-16小时的机械工人,后辗转来到昆明某外企任职贸易部门经理,并在缅北荒凉之地开采树木开展木材贸易。随着企业体制改革、破产、重组等一系列变化,使他变为无依无靠的社会流浪者。如今,他仍挣扎在社会底层,过着艰辛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