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4年,在老山前线,解放军战士丁晓兵为了不拖累战友,竟直接取出匕首,以惊人的毅力割下被炸得仅剩一点皮肉相连的右臂!
1964年,丁晓兵出生在安徽合肥一个军人世家,祖父和父亲都上过战场,他入伍后被分配到昆明军区第二侦察连,1984年随队前往老山前线。
丁晓兵头脑灵活、训练刻苦,很快成为了连队中的专业大拿,逐渐成为了“第一捕俘手”。
一次,丁晓兵与两个战友一同在老山前线执行抓捕俘虏的任务,虽然抓住了俘虏,但不知不觉间已经孤军深入,丁晓兵与战友们迅速返回。
老山一带沟壑纵横、植被茂密,且天气炎热、蚊虫众多,即使两手空空行进尚且要耗费九牛二虎之力,更何况押送着一个越南俘虏。他们一边艰难前行,一边注意观察着敌人的动态。
行进到一半左右的距离时,丁晓兵他们不幸被敌人发现,三人依托树木对着敌人射击。但敌人人多势众,很快对他们进行了火力压制。
一颗手雷落在了他们旁边,眼疾手快的丁晓兵捡起手雷想立即扔回去,可是手雷在脱手的一瞬间爆炸了。强大的冲击波直接将丁晓兵推到了一米多远的地方,整个人血肉模糊,差点昏迷了过去。
越南俘虏趁着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撒腿就跑,丁晓兵朦胧之间看到这一幕,便打算起身去追,可是他发现自己的右手压根就不听使唤,原来他的右臂被炸得只有一点皮肉连接,横亘在胸前。
无奈之下,丁晓兵只得大声呼喊战友,两名战友听到呼叫,赶紧过来一起制服了俘虏。战友们对丁晓兵进行了简单的包扎,随后三个人押着俘虏继续穿行在密林之中。
丁晓兵忍着常人难以忍受的剧痛尽量跟上战友们的步伐,但是他的断臂还是时不时会碰到树木和杂草什么的,不仅带来了更大的疼痛,还影响了行进速度。
这时,丁晓兵干出了一件让战友们包括俘虏都大为吃惊的事情,只见他拿出匕首,用力割下右臂与胸膛连接的那部分皮肉,并将断臂别在腰间,想着到了后方医院还能够接回来。
丁晓兵和战友们一同押着俘虏,行进在崎岖的山路上。经过近四个小时的艰难跋涉,他们终于到达了部队驻地。而此时,丁晓兵却立即晕倒在了地上,战友们无论怎么呼喊也不应。
也许是过于虚弱,也许是濒临死亡,总之战友们感受不到他呼吸的气息,便错误的以为丁晓兵“已经牺牲了”,便将他放置在了处理尸体的地方。
当战友们过来为丁晓兵擦洗“遗体”的时候,突然感觉到他动了一下,随后军医立即对他进行了紧急抢救。
通过不断给丁晓兵进行心肺复苏,并紧急输了将近3000CC血浆,经过三天两夜的辛勤工作,终于将他从死神那里抢了回来,但由于右臂脱离身体时间过久,却永远接不回去了。
丁晓兵身体在逐渐的恢复,对于右臂的失去,从健全人变为残疾人,他并没有表现出过度的悲伤,相反每天都笑呵呵的,他乐观的精神感染了不少医务人员和战友们。
由于丁晓兵在战场上的突出表现,被批准火速入党,荣立一等功一次。领导过来看望丁晓兵时,曾提出他可以因伤退休,由地方政府负责供养,却被他断然拒绝了。
丁晓兵表示自己不想脱下军装,不要给国家添加负担,还要继续服役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领导经过考虑后,让其在身体状态稳定之后去南京政治学院学习。
从军校毕业之后,领导本来考虑到丁晓兵的身体情况,让他留校从事科研教学等工作,可是他却执意要回到原来的部队。
在部队,丁晓兵练习仅用左手打背包,用下巴和牙齿作为辅助,仅仅背包绳就练断了好几根,经过几个月的辛勤训练,终于在时间上不仅追上了战友们,还在部队里名列前茅。
为了克服身体不平衡带来的劣势,在投掷手榴弹训练中,丁晓兵在右侧身体上挂上一个沙袋,本来天气就很炎热,这样一弄他更是汗流浃背,但他从来都是在大部队走之后要求加练很长时间。
功夫不负有心人,丁晓兵的单兵素质有了很大的进步,甚至只用左手就在军一级的比赛中摘得奖牌。丁晓兵的突出表现使他赢得了更多的荣誉,多次在全军范围内作报告,用来激励更多的战友。
丁晓兵失去了右手,本来按照条令和相关规定,他可以不敬礼。但丁晓兵坚持认为,敬礼是军人的基本礼节,为此他刻苦联系左手敬礼礼毕的动作要领,部队领导为他特批,可以使用左手敬礼,因此我们在一个个公开场合看到了丁晓兵使用左手敬标准的军礼。
丁晓兵谱写了新时代军人自强不息、英勇顽强的赞歌,他后来官至武警广西总队政委,晋升少将军衔。他将激励更多热血男儿,攻克一个个“娄山关”“腊子口”,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不断书写精彩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