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 刘晓博
近日,一系列重要利好降临上海。
比如在昨天(12月7日),国务院关于印发了《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总体方案》,给上海对外开放送上了“80条”。
这份方案里,有诸多先行先试的利好,比如:
1、提升自由贸易账户系统功能,优化账户规则,实现资金在上海自贸试验区与境外间依法有序自由流动。
2、优化跨国公司跨境资金集中运营管理政策,支持跨国公司设立资金管理中心;在临港新片区内建设再保险国际板。
3、在遵守网络管理制度前提下,消费者可使用不对网络造成损害的终端设备接入互联网和使用网上可获得的服务与应用。
80条里还有“国有企业改革”、“劳动者权益保护”、“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政府采购领域改革”等条款。
更为值得注意的是,文件的主题词是“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
这是什么意思?翻译成白话就是:
上海正在引领新一轮对外开放,目标是“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让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避免“外循环”的萎缩。
什么是“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
大致可以理解为CPTPP代表的新贸易规则。
众所周知,二战结束后由美国主导建立了世界贸易组织(WTO),全球化获得了迅猛的进展。后来随着加入WTO的国家(地区)增多,人多嘴杂,效率越来越低,很难继续降低贸易门槛。
所以近年来美国不断淡化WTO的作用,试图重制定贸易规则。类似负面清单制度、准入前国民待遇制度等,新玩法不断被创造出来。
再后来,还有对国有企业参与竞争的限制,对劳动者权益、环境和知识产权的保护等,以及对政府补贴、政府采购的更多限制。
最能代表“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大概就是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了。它的前身是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是奥巴马政府主导的一个新的“群”。
不过,在TPP即将修成正果的时候,特朗普上台了,宣布美国退出。特朗普认为,即便是TPP对美国也不足够有利。美国应该采取更新的玩法:一对一签署贸易协定,不拉群。
美国退出后,TPP在日本、新加坡等国主导下完成了拉群工作并运作,更名为CPTPP。这个“群”的贸易规则,其实是美国主导或者影响的,代表着当今“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它的门槛,比中国参与的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更高一些。
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标题是“三个小国,正改变世界”,说的是新加坡、智利和新西兰,正在怎样影响世界。CPTPP的最早发起国,就是这三个小国;在CPTPP功成名就之后,这三个国家又发起了DEPA(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正在影响全球数字贸易合作机制。
今年11月9日,中国商务部再次宣布,我们要全面推进加入CPTPP和DEPA的进程。
CPTPP我们申请加入晚了,不是发起国,现在想加入就需要所有入会成员国同意才行,什么时候能加入还不知道。DEPA才雏形初现,中国力争早点加入。
而要成为CTPP成员国,需要进一步在国内试验,上海被选中了。
10月30日,“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在上海举行,三位常委出席。在会议通稿里,只有上海和上海的重点片区被单独列出,具体表述为:
要加快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加快推进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进一步提升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辐射能级,大力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推进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随后领导还考察了上海,重申:
上海要……聚焦建设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使命,……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
很显然,在稳增长、保就业、推进开放的关键时刻,上海再次被赋予了重任。
其实上海的地位一直比较特殊:国家在四大城市群里,把长三角列为唯一的“单中心”城市群。
在京津冀,国家确定了两大中心——北京和天津;在大湾区,国家确定了四大引擎——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在成渝,成都和重庆是双中心。只有长三角,这个跨越三省一市、中国最大城市群反而是单中心的——只有上海这一个中心。
为什么上海这么特殊?
原因大概有两个:
第一,上海是中国经济总量第一的城市,也是对中央财政贡献最大的城市;第二,上海是外国人最喜欢的内地城市,外企大公司在中国地区总部近60%设在上海。
上图是2022年全国税收10强城市,用“总税收”(挣了多少钱)减去“地方一般预算支出”(花了多少钱),大致可以算出一个城市对全国或“全国+全省”的财政贡献。
上海的贡献(表格里的“差额”)每年超过6000亿。如果加上关税(上述表格不含关税),对中央财政贡献将超过北京位居全国第一。
另外,根据胡润的统计,胡润世界500强中“非中国企业”设立中国地区总部的时候,有56%选在上海。
所以近年来国家不断强化上海“开放枢纽”的地位,中国第一展也从“广交会”变成了上海“进博会”。这从历次进博会到场或者视频发言的嘉宾,就可以看出端倪。
中国(内地)对外开放政策力度最大的目前有三个地方,第一是海南,第二是横琴,第三是上海。
虽然海南政策力度更大、横琴更特殊,但上海才是真正的、能产生全国影响的地方。海南虽然是一个省,但经济总量还没有一个较强的地级市高;至于珠海+澳门,经济总量只有南通或佛山的一半。
国家还希望强化上海金融中心地位,增加中国在国际上的金融话语权。
在1个多月前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中央强调: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上海和香港成为会议通稿里“唯二”被提到的城市,上海位列香港之前。由此可见,上海中心地位之特殊。
今年以来,上海经济也面临稳增长的压力。根据官方发布的数据,今年1到10月上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3.21万亿,同比只增长了0.1%,其中10月同比下降了9.7%。
1到10月,反映财富流向的资金总量(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上海同比增速为6.1%,在内地10大城市里增速最慢。
不过上海吸引外资还比较稳定:
1-10月,上海新设外商投资企业4908家,比去年同期增长37.7%;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为207.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1%的速度看似不快,但大幅跑赢了全国平均水平,全国1到10月实际利用外资按照人民币计算同比下滑了9.4%,按照美元计算可能下滑的还要多一些。
有意思的是:上海今年前10个月利用外资207.7亿美元,其中143.08亿美元来自香港,占比接近69%。
这就是当今中国参与外循环的双城记:外资来中国第一站是香港,第二站是上海。
要推进对外开放,上海和香港最为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