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主席晚年很少见客,留在身边的人也不多,因此作为几乎陪伴了毛主席整个晚年的机要秘书张玉凤,在其他人眼中就多了一层神秘感。
她退休后,也极少接受采访,但有一次,她却在采访中说,其实毛主席晚年并不像外面宣传的那样。
张玉凤为何这么说?毛主席的晚年又是如何度过的呢?
张玉凤第一次见到毛主席是1960年,她原本是牡丹江铁路局的一位列车员,因表现优异,被选中来到毛主席专列上工作。
她从小就是听着毛主席的故事长大的,从没想过有一天能够近距离见到毛主席。
但这次她只在毛主席身边待了很短的时间,就离开了,直到1962年,她又一次被调到了毛主席所在的列车上服务。
毛主席对张玉凤的印象很好,1970年的一天,张玉凤正在列车上工作,突然被列车长叫了过去。
她以为是有工作安排,去了之后才知道,列车长是通知她去一趟中南海。
张玉凤又激动又疑惑,激动的是能去中南海,疑惑的是她也不知道要去做什么,只知道是上级的命令。
于是不久后,她就在中南海见到了时任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张耀祠和毛主席的护士长吴旭君。
他们热情的招待了张玉凤,并问她:“你愿不愿意来毛主席身边工作?”
张玉凤瞬间呆住了,她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能够成为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之前能够有幸在专列上为毛主席服务,她已经觉得十分幸运了。
面对吴旭君和张耀祠抛出的橄榄枝,张玉凤虽然惊讶,但很快就应了下来。
就这样,张玉凤走进了中南海。
毛主席与张玉凤的关系亦师亦友,他会教张玉凤知识和道理,也会尊重张玉凤。
他的厚待也让张玉凤觉得暖心之至,因此更加用心的照顾毛主席。
1971年,毛主席生了两场病,他本就年事已高,病势又来的凶猛,自此之后,毛主席的身体就大不如前。
1972年2月,毛主席因心脏病突然休克,幸亏抢救及时,才没有生命危险。
这次休克后没几天,他还接见了尼克松。
但那个时候毛主席的身体已经很虚弱了,起身时还需要工作人员的帮助。
之后,毛主席的视力也受到了损伤,他一贯喜欢看书,结果却患上了眼疾。
得眼疾那两年,毛主席几乎看不清东西,想要看书的时候,只能让张玉凤和其他工作人员读给他听。
1973年8月,中共十大召开。
毛主席出席了第一天的会议,但他的身体状况支撑不了太久,所以会议一结束,他就得立马回去休息。
可当时参会的代表们见到毛主席后都十分热情,会场掌声经久不息,为表对毛主席的敬意,大家想要目送毛主席离开。
毛主席那时候无法自行站立,要是让工作人员搀扶的话,又容易让其他人担心。
他不想让太多人知道自己的病情,一来是不想让人民担心,二来也是稳定时局。
周总理很快注意到了毛主席的状况,为了给毛主席解围,周总理就说这次毛主席想目送大家离场。
因为周总理的机智反应,才化解了这次的尴尬。
而自那之后,毛主席几乎没参与过任何正式的大会,中共十大也只在第一天露了面。
晚年的张玉凤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曾短暂地提到过这些。
她说那时候人民不知道毛主席的真实身体情况,还在高喊毛主席“神采奕奕”,祝他老人家“万寿无疆”。
实际上,那时毛主席的身体情况已经很不乐观了。
其实也不怪大家不知情,在当时毛主席的身体情况几乎是国家最高机密,别说百姓们了,即便是在中央,也很少有人知道。
1974年,中央专门为毛主席组建了一支医疗小组,时刻关注他的身体健康。
在医生的建议下,毛主席最终同意了做白内障手术,期间还发生了一件轶事。
在手术之前,毛主席问主刀医生唐由之都准备好了没有,唐由之坚定的回答说准备好了。
随后毛主席又问音乐准备好了没有,唐由之愣住了,在这之前他并没有接到要放音乐的指示。
幸亏当时张玉凤也在旁边,毛主席就让她去放一首《满江红》,张玉凤迅速用录音机播放了这首曲子。
伴着大气磅礴的唱词,毛主席迈进了由他的书房改造成的手术室。
手术还算成功,经过恢复,毛主席的一只眼睛已经恢复了视力,也能自行阅读了。
虽然视力有所好转,但也不能用眼过度,所以张玉凤等人还是会时常给毛主席读报、读文件。
而他的身体状况依旧没有好转,张玉凤回忆,那个时候,毛主席吃饭都得她来喂,而且一喂就是4年之久。
1973年张玉凤怀孕,因为担心毛主席,她一直坚持到了临盆才离开工作岗位。
张玉凤的敬业毛主席也看在眼里,1973年毛主席的机要秘书徐业夫生病,就让张玉凤就暂时代替了这一职务。
1974年10月,毛主席来到了湖南。
有一天张玉凤照常去整理从北京发过来的文件,准备念给毛主席听,但其中有一份关于她的任职文件。
张玉凤看完内容后,拿着文件去就找了毛主席,她刚汇报一半,就听毛主席说他知道这件事,还是他批准的。
原来文件上写着任命张玉凤为毛主席的正式机要秘书。
张玉凤十分惶恐,她担心自己做不好,毛主席却劝她,她已经做了一年多了,其实没什么难的。
毛主席告诉张玉凤,做他的机要秘书只需要收发文件就行,她虽然能看中央发给毛主席的文件,但也必须要守纪律。
同时毛主席和张玉凤约法三章,要她多看书多学习,关注国际时政。
在他的鼓励下,张玉凤接受了这份任命,肩上的责任也重了一分。
自那之后,毛主席就很少出现在众人面前,他的房间也不让人随意进出,只有张玉凤和后来的孟锦云可以在他身边照顾。
1976年5月,毛主席会见新加坡总理,张玉凤和孟锦云一左一右搀扶着主席来到了接见大厅。
他刚坐下不久,新加坡总理也到了,张玉凤和孟锦云立马扶着主席站起来,毛主席与新加坡总理合照的时候,两人就赶紧退到了一边。
握完手后,两人还没来得及到毛主席身边,就见毛主席仿佛失去了支撑,重重地坐在了沙发上。
两人都心头一紧,小声惊呼,不过幸而没有大碍。
两周之后,毛主席接见巴基斯坦总理,这次毛主席的神色更加憔悴,病容更甚。
从这之后,为了毛主席的身体着想,他便不再接见外宾了。
那时毛主席不仅是身体遭受折磨,精神也受到了一定的打击,因为那年1月,周总理逝世了。
看着曾经的老战友们一个个离去,毛主席也预感到自己时日无多了,晚年总爱吟诵《枯树赋》类似的诗句,以表自己的心迹。
6月中旬的一天,毛主席再次情况危急,经过二十多分钟的抢救,才脱离险境。
政治局的几位委员们都守在门外,得知毛主席已经醒了,就一个个排队到主席床前探望。
毛主席看着他们从自己身前走过,并没有什么表示,直到叶剑英元帅经过时,毛主席的手轻轻摆动了几下,嘴唇也微微颤抖。
但因动作幅度太小,叶剑英元帅并没有注意到,看望完主席就要离开。
张玉凤跟随毛主席多年,很了解他的每个举动,她注意到毛主席的变化,便叫住了叶剑英元帅,告诉他主席有话对他说。
当时毛主席说话有些含糊,叶剑英元帅得俯耳到他唇边才能勉强听清。
谁也不知道毛主席和叶剑英元帅说了什么,只知道,叶剑英元帅最后紧紧地握着毛主席的手。
或许,这就是独属于他们之间的默契。
虽然这次毛主席脱离了危险,但终究还是抵不过时间。
9月8日晚,大家都守在毛主席身边,医务人员们也一直紧盯毛主席的情况。
不久后,毛主席的呼吸突然急促起来,大家立马对毛主席进行抢救。
遗憾的是,这次毛主席睡过去,再也没有睁开眼睛。
抢救了几个小时,大家也都发现已经无力回天,只能眼睁睁看着心电图变成一条直线。
9月9日凌晨,毛主席停止了呼吸。
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于1976年9月9日,溘然长逝。
随后华国锋召集中央开会,而张玉凤和孟锦云则被留下来整理毛主席的遗物。
在毛主席的床头,还散落着几份文件,那是主席生前最后批阅的文件。
还有一本书,是关于正在参与日本大选的三木武夫的书,他老人家临终前仍在关注国际事实,还让人读给他听。
而今书还在翻开着,毛主席却再也看不到、听不到了。
张玉凤轻轻地把书拿起来,合上,孟锦云接过后,将其放在了毛主席床侧的书柜里。
在毛主席的书桌上,孟锦云发现了一本《鲁迅选集》,她随手一翻,发现里面还夹着一封信。
那是李敏在1975年写给毛主席的,信中说关于《鲁迅选集》,她还有几个问题不懂,想要请教毛主席。
孟锦云鼻头一酸,又将信轻轻放回了书里。
其他人都走了,只有张玉凤和孟锦云还留在毛主席的卧室里,两人都没有说话,默默地整理着手里的东西。
良久之后,两人相顾无言,在这寂静的房间里,两人都沉默着,不知在想些什么。
等到中央商议好了之后,毛主席的遗体便被转移到了其他地方。
自从毛主席逝世之后,张玉凤也离开了中南海。
在张玉凤的心中,永远也忘不了陪伴毛主席的那段日子。
她晚年接受采访时,回忆起了和毛主席一起度过的最后一个除夕。
那天毛主席的身边只有张玉凤等几个工作人员,外面喜气洋洋,但毛主席的书房却有些冷清。
夜里外面响起了鞭炮声,惊动了毛主席。
他看向窗外,用低沉沙哑的声音叫了叫张玉凤。
张玉凤立刻过去问毛主席想做什么,毛主席轻声说道:
“放点鞭炮吧,你们这些年轻人也该过过节。”
张玉凤随后将毛主席的指示告诉了其他人,不久后,门外也响起了噼里啪啦的爆竹声。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大家听着爆竹声,心里都盼望新的一年,毛主席的身体能够有所好转。
张玉凤站在毛主席身边转头看他,发现他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看得她心里也暖洋洋的。
也许那个时候他们都知道时间不多了,这点点滴滴的相处,才显得更加珍贵。
离开中南海后,张玉凤申请回到铁道部工作,成为了一名普通的干部。
退休后,张玉凤与丈夫幸福和睦,孩子也在婆婆的帮助下,健康成长。
前半生张玉凤见识了太多大风大浪,晚年她只想安静平稳的度过这一生,因此她才不愿意接受太多的采访。
多年之后,张玉凤的孩子也长大成人,结婚生子,而她也过上了颐养天年、承欢膝下的幸福生活。
毛主席曾对张玉凤说,自己去世后,要张玉凤多去看一看他,她做到了。
那些年张玉凤总是会去毛主席纪念馆瞻仰伟人遗容,怀念旧日时光。
不仅如此,1999年,张玉凤还去参观了韶山主席纪念馆。
当看到毛主席的遗物因展馆保存不当而受潮时,她立马捐出了10万元,用以加强对毛主席遗物的保护。
当张玉凤晚年接受采访时向记者透露主席晚年光景时,也表示这就是真实的毛主席,能够让百姓们知道真相,也是毛主席的心愿。
而毛主席对张玉凤的教诲,她也从未忘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