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云】ElasticSearch新用户特惠,快速实现日志分析、应用搜索,首购低至4折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曾经有哲人说过,无论多么渺小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三分机缘之外,还要付出七分汗水和努力,对此我深以为然。

我叫赵学信,是一名军营老兵,今年已经67周岁,也已经到了安度晚年的时候。

人一上了年纪觉就浅,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就时常回忆起自己火热的军旅生涯,亲密的战友,还有40多年前我临近退伍时亲身经历的几件往事,不但让我经受住了考验,收获了成长,也使自己的命运发生了不小变化,至今想来,还是颇多感慨。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出生于蒙山山脉腹地,一个仅有三百多人的小山村。

在我们那里,自古便有“地无三尺平”的说法,土地的贫瘠,农事的艰难,可见一斑。

我的父母都是最普通的农民,他们整天早出晚归,在田地里辛苦劳作,用微薄的收成,养育了我们姐弟四个。

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属于父母中年得子,两个姐姐一个哥哥年龄都比我大的多,在全家的呵护疼爱下,即使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我的童年生活也称得上无忧无虑。

与其他多数山里人不同,父亲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我三个哥哥姐姐都顺利读完了初中,我更是一直上到了高中。

1970年代的高中还是两年制,我在公社中学住校读书,每周回家一次,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我每次单程步行近两个小时。

1973年春,小河里的冰凌刚刚开始消融,天气还乍暖还寒的时候,我从公社中学毕业了。

虽然我的学习成绩在学校出类拔萃,但是上大学却仍是镜花水月,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卷起铺盖卷,背起书包,我告别了自己的学生生涯。

哥哥疼爱我,想让我在家休息几天,我却执意跟在他后面扛起锄头下了地,十年寒窗苦读,我愈发了解家人的不易,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到了1973年秋,经过几个月的风吹日晒,我长高了不少,皮肤成了麦黄色,身体也强壮了,算是一个合格的农村后生了。

不过,一有时间,我就登上村子周边最高的山峰,穿过层层云雾,试图看到大山外面的世界,对一个17岁的少年来说,那种渴望难以言说。

家人都看出了我的焦虑和彷徨,但却无能为力。

山区海拔高,湿气重,一场淅沥的秋雨过后,气温骤降,鸟儿也躲进了窝里,冬季快要来了。

10月份的一天,是个难得的大晴天,临近中午,我大姐和姐夫相跟着来到了我家。

我大姐是1969年成的家,大姐夫在我们公社上班,算是我家里为数不多的吃公家饭的亲戚之一。

那天,寒暄过后,大姐夫告诉父亲,他跟公社人武部门比较熟悉,听说当年的征兵工作马上就开始了,想问问我是否有意向去当兵。

听了大姐夫的话,父亲略一沉思,就说当兵是好事,不但可以长见识,也可以锻炼人,就是怕学信吃不了部队的苦,再说听说参军名额很抢手,恐怕学信验不上兵。

大姐夫接过话说,参军报名的事他来想办法,但前提还是学信自己愿意参军。

听完大姐夫的来意,我就像一个梦中人一样,似乎被他一句话点醒了。

我当时强烈的意识到,参军也许是我走出大山,拥抱外面世界最好的途径了,我决定抓住这个机会。

于是,我站起身来,快步走到大姐夫面前说:“大姐夫,我想去当兵,我不怕吃苦,种地比当兵更辛苦。”

听了我的话,大姐夫欣慰的笑了,他又看向我父亲,父亲说:“你是公家人,见识广,你拿主意吧。”

有了父亲和大姐夫的支持,我参军的事在家里就算定下来了,母亲虽然不舍得我远行,但也只好默认了。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在大姐夫的斡旋下,我的参军之路平稳起步,报名、初审、体检、复核、家访,整个过程异常顺畅,没有出现意外情况。

1973年12月初,公社人武干事亲自把入伍通知书送到了我手中,我的参军梦照进了现实。

1973年12月28日,在新年即将来临的时候,我告别了家乡和父母亲人,坐上了长长的接兵列车,也完成了从少年向青年的蜕变。

在离家入伍的前一天晚上,大哥来到了我住的西屋,他用粗糙的大手掏出了六元钱,塞进了我的提包,他让我该买东西就买,不要过于节俭委屈自己,出门在外照顾好自己,到了部队不要怕苦怕累,不能忘了山里人本色,让我放心家里,常给家写信。

听着大哥的话,我的眼泪模糊了双眼,离愁别绪涌上心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只能不断点头。

接兵列车载着我们,翻山越岭,一路向西,历经两个多昼夜,停靠在了云雾缭绕的乌蒙山脉深处。

一座巍峨的军营,静静的伫立在群山环抱之中,守护着那片美丽的土地。

走下火车,我不禁笑了,我真是从山区又来到了山区啊,好像画了一个圈,不过,乌蒙山脉植被明显更加茂密,在冬季仍然给人郁郁葱葱之感。

进入营房,稍事休整,伴随清澈响亮的集合号角,我的新兵连生涯正式启航。

曾听不少人说,当兵要过好几关,首当其冲新兵连。

不过,我对新兵连训练却并没有特别的感觉,新兵训练强度虽高,但最多也就和夏收秋种在伯仲之间,对我一个山里来的孩子来说不算什么,经过两天的适应,我就完全跟上了连队的训练节奏,训练成绩也得到了快速提升。

我们那批新兵参加新兵连训练时间不长,只有两个月,到新兵连训练结束,我荣获了优秀新兵的称号,结业考核成绩也名列前茅。

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新兵下老连队,我被分配到了团直属警卫排。

我深知警卫部队的重要地位,对自己能加入警卫排而倍感荣幸,同时也感到压力不小。

我所在的一班,是警卫排的拳头班,一班长姓张,来自鲁地,他身强体健,目光如炬,具有典型的北方汉子的特征。

张班长在生活中对战士关心爱护,颇有一家之长风范,在训练和管理方面又几近严苛,让人非常尊敬。

在张班长和战友们的帮助下,我充分发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端正态度,勤学好问,服从指挥,关心战友,刻苦训练,在较短的时间内熟练掌握了各项业务技能,也顺利融入了新的集体,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在赶上班里战友的训练节奏后,我有意识的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经常自觉加练,并把自己在田里劳动储备的体能和耐力完全发挥了出来,到了1974年底,我已经成长为了排里名副其实的训练标兵,有多项训练成绩在团里也名列前茅,自身获得了不小的成长。

1975年12月份,一班张班长被组织提拔为了排长,我因综合素质比较突出,被任命为了警卫排一班新一任班长。

我深知班长的重要作用,也知道自己兵龄尚浅,自担任班长的第一天起,我就把严于律己作为了自己的座右铭,无论是训练还是生活管理中,只要我要求班里战友做到的,我必须第一个达标,另外,我要求自己的所有训练科目,单项成绩必须保持在全班前三名。

在班务管理中,我深刻领会严格管理,严情结合的精髓,服从领导,关心爱护战友,千方百计抓作风、抓训练、抓荣誉、抓团结,在全班战友的共同努力下,一班连续两年受到了团里的通报嘉奖,并荣立集体三等功一次。

1977年4月,我因综合表现良好,被调入了师直属警卫连,担任一排三班班长。

到任之后,我端正态度,积极主动向领导和战友请教学习,遇事多请示汇报,迅速适应了新的工作环境,个人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1978年3月,在我入伍满四年以后,我和不少战友一样,面临着以后去向的困扰。

我当时面对的情况,在部队提干,有希望,但是没把握,警卫连战友优秀者如过江之鲫,我们的整体素质相当接近,大家都有机会。

退伍返乡的话,我只能回家务农,但是在外当兵多年,又真能做到甘心如怡?

有那么一段时间,我陷入了有点迷茫的状态,而且这种状态不可避免的被带到了工作中。

警卫连孟指导员带兵经验丰富,他看出了一些端倪,就找了个机会跟我谈了一次话。

内容分享:
【腾讯云】腾讯云图,像PPT一样简单的数据可视化工具。5元搞定数据可视化,模板丰富,拖拖拽拽就能做出好看的可视化大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