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免费领取 4核8G 云服务器,享免费数据迁移服务

最近,日本防卫产业“一箭三雕”的发展前景在日媒成了一个热点话题。“安全保障”、“经济效益”并行,在“和平主义”的原则下通过军务销售大赚一笔,这就是《日本经济新闻》所说的“一箭三雕”。

日本被允许向美国返销“爱国者-3”地对空拦截导弹,使日本的众多军工企业看到了机遇。

去年12月22日,日本政府召开临时阁僚会议及国家安全保障会议,再次修改《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及其实施方针,打开了日本对外出口弹道导弹等武器的大门。根据这一新规,日本在当天就迫不及待地宣布将向美国出口在日本生产的陆基拦截导弹“爱国者-3”。三菱重工在上世纪80年代获得了“爱国者”系统的生产授权,但而在此之前,日本仅能向授权国出口相关武器的零部件。

2014年时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将“武器出口三原则”修改为“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这次修改玩了一个文字游戏,将“武器”称为“防卫装备”,将“出口”称为“转移”,并在国内舆论中严格遵循“防卫装备转移”的拗口说法,其实却是欲盖弥彰。此后,日本政府又对“三原则”作过多次修改,逐渐放宽限制。而这次修改,则是应拜登政府的“强烈要求”做出的。此举为日本军力“出海”打开了方便之门。

这对于日本的军工企业而言,是一个历史性的机遇。

此外,日本政府还大幅度提升了防卫预算,2024财年的防卫预算比前一年增长了16.5%,达到7.9496万亿日元,创历史新高。

日本还早作准备,已经和澳大利亚、印度、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签订《防卫装备品及技术转移协定》,将来可向这些国家出口战斗机、导弹等大型武器装备。

对于发展防卫产业,日本早有准备,已经早早出台了相关的帮扶政策,完善投资环境。去年2月,在日本内阁会议通过的防卫产业生产基础强化法案中,日本政府加入了“设立促进防卫装备品出口基金”的相关内容,加大军品出口扶持力度,由政府负担提升制造工序效率和强化供应链的经费,对企业的相关支出进行补贴,避免相关中小企业因市场和成本等问题退出防卫产业。企业的利润率也从8%提升到了15%,以阻止日本企业退出防卫市场。

得到“爱国者-3”大单的三菱重工最先尝到了甜头,去年上半年的订单额高达9994亿日元。川崎重工、石川岛播磨等企业的防卫业务同样订单大增。日前,日本航母的建造者,日本军工巨头石川岛播磨重工业公司已经在在距离防卫省咫尺之隔的大楼新设办公处,将其用作日英意新一代战斗机联合开发项目的据点。2025年度,该公司防卫部门的规模将扩大到850人,约为当前的1.5倍,以此加强战斗机发动机的开发能力。

日本军品外销,是日本防卫产业的一个巨大机遇。之前,由于日本国产武器只有自卫队一家客户订购,导致日本的军工产业需求侧严重不足,武器研发陷入“高投入、高价格、低收入”的恶性循环。

因此,日本政府一直在盘算,如果能顺利拓展全球军工市场,斩获更多海外订单,则可以显著降低生产成本,研发更多先进武器装备,以此振兴国防产业并提升军事硬实力。同时,还能打入国际军售市场,借武器装备出口获取经济利益,为整体经济注入活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日本在武器开发上积极对接北约“标准”,生产具有较高兼容性的产品,就是出于这个考虑。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日本的防卫产业并没有日本人所想象的那么成功。几点先天缺陷,使得他们武器出海的美好愿景屡受打击。

日本的先进武器的研制进度迟缓,是日本防卫产业最大的先天不足。由于科研能力有限,理想又过于冒进,日本人往往在武器还没研制成功的时候就发现,产品已经落伍了。

20世纪90年代,日本上马研制ASM-3超音速反舰导弹,其200公里的射程和3倍音速的突防能力在当时的确具有相当可观的威慑力。但大家没想到的是,这个ASM-3直到2018年才研制完成。近30年过去了,全球反舰导弹技术早已进入了智能打击时代和高超音速时代,该导弹已经根本无法穿透中俄海军的拦截火力。美联社就嘲讽称,三菱、IHI公司和川崎重工等日本大型国防制造商正努力销售的其实是20世纪末水准的坦克、战机和军舰。

但是日本的要吹的牛却绝对不会少吹。现在,日本又声称要在本世纪30年代中期前开发出射程3000公里的高超音速导弹,与英国、意大利合作开发第六代战斗机。至于这个第六代战机到底什么时候能开发出来,我们只能呵呵了。

其次,日本军品的质次价高,更让国际市场咋舌。

日本在美国协助下,以F-16战斗机为基础研发的F-2战机,由于仅有航空自卫队购买94架,无法数量分摊研发成本,在性能没有明显提升的情况下,单机成本竟然是F-16的2倍。高定价使得日本公司很难在东南亚和中东市场上打价格战。

日本在国际军火市场上能够拿出手的武器并不多。就算是竞争力相对较强的海战兵器和航空航天装备,在性价比等方面也没有优势,就算能斩获一些订单,但难有大的作为。

此外,日本防卫装备还存在部件通用性差的问题。由于日本防卫产业长期较为封闭,不擅长根据不同的客户需求加以定制化改动,用户要进行简单维修,都需要进口原厂配件,为使用和维护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日本本国的防卫产业实际上处于慢性衰退的状态。许多军工企业面临利润过低的问题,近20年时间里,已有100余家企业从防卫产业退出。

去年,三井造船决定退出防务方面的造船业务,将这部分业务出售给三菱重工。

多年来为自卫队生产各种口径机枪和20毫米机炮的住友重机械工业,也已决定全面退出。

两年前,曾是防卫省第七大供应商的小松制作所宣布停止发展装甲车业务。社长小川启之表示,恢复生产的可能性“完全没有”。

同样,战机弹射座椅设备供应商、大型化工企业大赛璐公司在2020年退出了防务业务。

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官员承认,若不加以变革,该国军工企业将面临“更困难的局面”。

从2014年至今,日本武器装备出口的实际成绩非常差。虽然协议签了一堆,但是买的人却寥寥无几。去年12月20日,日本向菲律宾交付新型对空警戒雷达,这是日本武器出海唯一说得过去的成绩,但达成交易的背后是日本曾向菲律宾赠送了不少巡逻艇、教练机等装备。尽管如此,日本媒体还是狠狠吹嘘了一番,《日经亚洲》网站更是以“菲律宾安装日本雷达追踪中国动向”的大标题,炫耀这笔交易,并指出其可能为更多日本国防出口铺平道路。

其实,日本一直在积极对外推销各种军工产品。其中竞标澳大利亚新潜艇合同、向印度推销US-2水上飞机等,都曾言之凿凿“拿下大单板上钉钉”,结果不是虎头蛇尾,就是被人抢单。

在澳大利亚宣布12艘常规潜艇采购招标时,原本被看好的日本“苍龙”级潜艇意外出局,主要是因为设计上存在隐患。印度从2014年起就采购12架US-2水上飞机的事宜开始与日本接触,但由于价格、技术等原因,采购程序最终被叫停。日本还曾在2021年向印尼推销“最上”级护卫舰,但最后,印尼还是选择了意大利的FREMM型护卫舰。

看似光鲜的日本自卫队,其实装备的主力国产武器与国际先进技术相差甚远,充其量只有二三流的水准。没有国家会愿意用更高的价格采购二流或三流产品,这是日本军品卖不出去的根本原因。

同时,日本装备技术与美国具有很大的同质性,在价格没有优势的情况下,在与美国军火商的竞争中必然会处于下风。美国为避免日本同自己争夺全球军售市场,还会在军事技术转让、高端武器出口等方面对日设下重重障碍。纵使日本军工企业“火力全开”,也抢不到多少市场份额。

日本目前还缺乏角逐国际市场的经验,在与西方防务产业巨头的竞争中,日本公司在战斗证明、物流后勤、稳定的零部件供应和操作培训支持等售后服务方面都没有优势。这都意味着,日本武器出海的路,绝对不会像日本人想象的那么好走。

日本如今遇到的历史性机遇,是建立在美国制造业严重衰退的基础上的。美国制造业的空心化,势必会影响到军工产业的发展。因而,在俄乌战事以及巴以冲突爆发之后,美国出现了严重的武器与弹药库存不足。2023年,国际战略研究所(IISS)在其报告中称,美国现有产能一年只能生产450枚“爱国者”导弹,其中250枚为美军方直接采购。这就是美国允许日本出口导弹的直接原因,目的是让美国有机会补充自己的武器库,并将更多导弹提供给乌克兰。

在日本看来,美国因自身利益为日本“松绑”,是它在西方集团内部扩大影响、提升地位的一个好机会。利用这个机会,日本可以向跟中国存在领土主权纠纷的菲律宾、越南、印度等国出口武器,并通过出口武器来拉拢这些国家,进一步配合美国的“印太战略”。

但是,日本最根本的目标还是寻求突破和平宪法,试图通过修宪、扩军,拥有交战权,从而成为政经大国、军事强国,这样日本就成所谓“正常国家”,甚至摆脱美国的掌控。

然而,对于日本军工企业而言,这个远大的目标显然不能马上带来收益。由于开发能力有限、生产成本高企、市场前景不好,军工企业的春天依然遥远。日本就不要想得那么好了。

内容分享:
【腾讯云】ElasticSearch新用户特惠,快速实现日志分析、应用搜索,首购低至4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