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多父母,从孩子刚出生便开始了周全的布置:准备婚房,设立储蓄,心愿只愿孩子长大后顺风顺水,少经艰辛,不输在起跑线。
也有家庭,富有等待子嗣继承,仿佛一切就在顷刻间如愿以偿。
但孩子的命运,财富的流向,并非判断天赋富足的唯一依据,世事多变。
挽顾三点,方见孩子命运起伏、财富变迁之实录。
家长胸襟决定子女终局。
晚清名臣曾国藩谆谆告诫:“成就大事,先要有宽广格局。”
他所言多有人引为经典,家族代代兴旺,皆因这一理念。
回溯曾国藩家族,父亲为扩展家业,倾力教育,家收皆用于子学。
曾国藩初次赴京应考,失意落榜,抵途中更欠百两银子,却添置一套史书。颇费周折,游历山水,不少金钱荒废。
父见曾国藩述其行,不怒反劝:“书归家,当以读为先。”
及曾国藩身居高位,不遗余力培养子嗣,倾情撰写家书,启迪幼子。
“家族子弟,饮食起居,无不与贫民齐等,可成大器;倘与富贵同流,难望前程……为天下谋划,必先自我节俭,勤奋助民。”
恪守家风善法,成就如尧舜禹般的伟人,家财富禄尽有,但不沾惠,而是依靠自我奋斗。有此教导,子承父业,曾纪泽等不仅从政,更有家国情怀。
对比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时途凄惨,幼年富有才华,其父不提携,只让卖文谋生,成长后沦为平庸底层。
“父爱之高,天可衡。” 父不惟力独行,应具高度远见,瞩目社会前景,顾家百年大计。
子嗣财运,父母宜当谋划设计:因学业谋职、依技能养生、传承家业以存......智者未雨绸缪,毋须饥寒难忍。
母亲习性映照子女日常。
艺人宋丹丹道出:“儿时母亲告诉我‘巴结他人者常欺负弱小’,反之欺负弱小者必巴结。因此我自幼便习惯于对上级敬而远之,对下级温和有礼。”
母亲与孩子相处颇多,习性培养逐渐在日常生活中显现。
若孩子习惯不良,则易成败家子。因母之本身,或有败家之端。
盲目网购;儿欲哗闹便赐手机;偷窃轻被视为家常;连日抱怨家中收入微薄、社会压迫......此非疑亦醒。
良母言传身教,自勉自禁,实践“刚母”之哲理。
电视剧《大宅门》中,二奶奶为白景琦子教育忧心如焚。
数位先生相继离开,终有季先生——严格教导白景琦,首次课堂上,误将其手臂脱臼。
家奴批评季先生“粗鲁”,嘱二奶奶好言相劝。
二奶奶却笑道:“白景琦此段日子,无吵闹无不通……”
在季先生教导下,白景琦总算背负家业,更展争气。背后,二奶奶两习好行为—积极向善、信任他人。“母爱如水。” 水滋润日常生活。母亲子女教育,蕴含于三餐稠稠、居室温馨、游戏交际、学校接送。孩子习于读书、谦和待人等,金钱多寡不用忧虑。
亲友德行,预示孩子未来。
有人言“童年治愈一生,一生治愈童年。”
人注定自主,若早年家庭桎梏,需挣脱;若挣脱未果,一生困顿于贫困。
有数孩子,身处贫寒家庭,却后来发家致富,使父母日子更加美满。此等子女,
思维超凡,已摆脱糟糕家庭状况。
子嗣财富,取决于自觉觉醒,觉醒时机或早或晚。
北宋宰相吕蒙正,幼年被赶离家,落居破洞。过节时,亲朋不肯助力,风尘仆仆。
吕蒙正读书成大,光明前程,接其父居旁,安置独室。行孝受称颂,抓住良机,继续攀升。
“人生如梦。”梦属于个人,如遇好梦,唤醒后亦当追逐,莫过度依赖父母。
上一代人如有缺失,此一代需自我完善;若上一代伟大,自我更进一步,力求超越。
“一家人,皆当反观己过。”
若孩子行差踏错,父母需自检所为,言传身教有误即时修正。
例如,孩子厌书乃父母引导不足,更言书无用;孩子挥霍乃母爱过度,拒绝失控。
年轻一代困顿,宜自审所失,勿拼爹拼妈。
财富命格,乃父母格局展厅,母亲习性榜样,自身德行之表述。
一家如一舟,舵手扬帆,水手观流......乘风破浪,无往不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