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放军十大元帅,无一不是军中的顶级人才,但在这十人中,叶剑英却显得有些特殊。
在大多数人看来叶剑英既不像长年担任解放军总司令的朱德,也不像身为红军创始人的贺龙。
叶剑英在战场上的表现,虽然可圈可点,但似乎与其他元帅还是有着较为显著的差距。
不过,正如毛主席所评价的那样“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叶剑英总是能在千钧一发的重要关头,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
多次拯救了党和军队,也由此体现出自己伟大的革命气魄和高超的斗争艺术。
正因如此,1955年,叶剑英在中央军委的一致认可下,被列入元帅授衔名单。
然而,在授衔前,却出现了一个小插曲。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十大元帅一定要有他的名字”
1955年9月27日,是解放军授衔的日子,为了这一天的到来,很多将领都翘首以盼。
毕竟,军衔的认定,不仅决定了将来待遇的高低,也体现了对过去贡献的认可。
但对于很多党和国家的领导人而言,授衔却是一个需要斟酌的事情,当然,他们并非在意名利高低,而是认为自己获得的军衔太高了。
其中,毛主席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在敲定授衔名单时,中央军委根据很多国家的惯例,设定了“大元帅”军衔,而获此殊荣的,毫无疑问便是毛主席。
但在得知此事后,毛主席却罕见地发了脾气,直言,“我不要什么大元帅,更不要勋章”。
为了说服毛主席,中央军委特意定制了大元帅军服,将它送到毛主席的书房,并表示这是全军上下、所有战士共同的意愿。
不过,毛主席还是二话没说,便推开了做工精致的大元帅军服,口中还念念有词道,“大元帅,你一边去吧”。
就这样,在毛主席的拒绝下,大元帅军衔最终被取消。
毛主席本应获得最高的荣誉,但他却高风亮节地谢绝了一切军衔,这一举动很快便传遍了军中,也由此掀起了一股谦让之风。
徐向前、贺龙、粟裕、许世友等人,纷纷向周总理提出降衔要求,而叶剑英更加直截了当,他把申请信,亲自交给了毛主席。
在信中,叶剑英诚恳地写道,“我最多摆在大将的位子上,这是历史的评定”。
事实上,按照原先的安排,授衔仪式进行期间,叶剑英会在辽东半岛进行反登陆演习。
他本就对名利相当淡薄,所以坦然接受了安排,并打算提前申请降衔。
根据叶剑英女儿叶向真的回忆,在得知被列入元帅名单后,叶剑英晚上辗转反侧不能入眠。
他向家人说道,“我虽然是解放军参谋长,但作战时都在后方部署,那些在前线的战士,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没有他们的牺牲,哪有我们的新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