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界M7、M9订单近20万,车企不与华为合作,宁选外企也不选华为。
许知远表示,他已经拜访了国内多家汽车企业的老总,所有人都希望华为不仅仅是一家整车制造商,而是一家新能源汽车的博世。
华为已经进军汽车业,发展了“三电”、“激光雷达”、“智能座舱”、“无人驾驶”等技术。任正非也承诺华为将在5年内不再制造汽车,并且会推出一款能够为制造商提供全面解决方案的 HI品牌。
然而, HI汽车可能会成为华为的 HI模式,据报道,目前北汽与长安已经签署了合作蓝图。
但是,北汽生产的阿尔法福克斯销量不佳,长安爱唯欧上市后销量不及预期,同样造成巨额损失,长安董事长更是对余承东进行了公开嘲讽。
华为和奇瑞合作推出的智选S7在全球范围内推出后很难交付,而且销售数据也没有公布。
俞敏洪还说,未来他还会和北汽、江淮一起建设两条边境公路。
但是,在主流品牌和新品牌方面,华为几乎没有任何合作,特别是在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方面,华为更是如此。
这既是因为新能源汽车本身的特性,也是因为华为还没有完全在汽车业立足。
首先,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技术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因此许多厂商选择了自主研发。
原因在于,新能源车可以被简单地定义为电动车,因为电动车已经具备了很高的流动性,进入市场的门槛也比较低。
电池,马达等均有供货商。如果“智能座舱”和“无人驾驶”技术不再各自开发,那么它们将成为一种完全组装起来的商品。
燃油车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发动机,齿轮箱,底盘,也全部由他们自己开发。也正因为如此,不少车企宁愿选择英伟达、高通等公司的芯片,也不愿意花大价钱去研发相应的操作系统。
另外,“智慧座舱”系统中有很多汽车制造商不愿意分享的海量数据。苹果的 CarPlay想要和汽车进行更多的整合,敏感的厂商将不会再支持苹果的 CarPlay。
其次,余承东断言,华为目前只有汽车业是盈利的,这进一步印证了华为还没有在汽车业站稳脚跟。
M7、M9大获成功,并不代表华为在汽车领域获得成功。
智能S7的订单比加长版的 Ask要少得多,因为加长版的AskM7和M8销量很好,而纯电动版的销量却很差。
在纯电动车方面,只有像特斯拉(Tesla)、比亚迪(BYD)这样的企业获得过成功,但是它们都已经掌握了一些核心技术,而比亚迪更是控制了整个产业链。
如果华为无法在纯电动车上有所作为,它将难以成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头羊。
最重要的一点,华为的汽车制造,并不是五年的有效期,而是五年的时间。华为参与了华为的选择,发布和销售,包括华为的生产标准,都是华为负责的。
因为华为既是仲裁者,也是参与者,所以其它厂商可能会对华为的技术有所顾忌。
最后,“洋思维”还在起作用,那就是,国外有先进的技术,他们宁愿选择国外的供应商,也不愿意选择华为,小米理想等正式宣布使用英伟达的智能驾驶平台。
然而,黄仁勋在公开场合表示,在人工智能芯片制造方面,华为是一个强劲的竞争者。
华为也发布了第一款192行中远程低成本激光雷达,凭借强大的算法能力,在中国的智能驾驶辅助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