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前208年,李斯被腰斩于咸阳街头,罪名是“叛国谋逆”。李斯是法家思想的继承者,在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朝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兵出函谷关到统一六国时期,李斯曾经担任嬴政亲信长达30年,一度是仅次于嬴政的二号人物,但是在嬴政死后不久,李斯也被诛杀。
直到死,李斯才明白了“兔死狗烹”的道理。因此,才说出了“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这样悲壮的话。
然而,他却不明白,他的死,完全是咎由自取。也正是因为他的死,让秦国陷入腹背受敌的境遇,泱泱大国,轰然倒塌。可以说,他是辅佐秦始皇开创伟业的千古良相,也是摧毁大秦的“罪魁祸首”。
那么,李斯为何会被以“叛国谋逆”的罪名腰斩呢?他在秦始皇去世后,都做了些什么“天怒人怨”的事情?
嬴政的左膀右臂
李斯是楚国人,他出身低微,胆子很小。年少时,曾经在郡县做过掌管文书的小官。
有一次,他在官府粮仓中看到一只又大又肥的老鼠,趴在谷堆上安心地吃着粮食,一点儿也不怕人。后来他又看到厕所里的老鼠,不但生活在一个肮脏的环境里,见到人以后还会吓得“抱头鼠窜”。
李斯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他觉得人生苦短,就像老鼠一样,能否出人头地,完全是由他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一个人将来过得好不好,取决于能否把握住机会,能否选择一个好的发展环境。
为了改变命运,李斯来到齐国,拜荀子为师,学习“帝王之术”。学成之后,李斯考虑到秦王嬴政十分贤能,实力最强,有鲸吞天下之志,而他只有在秦国才能发挥自己的才识和智略,于是就决定进入秦国。
李斯向荀子告辞的时候说:“人最大的耻辱莫过于卑贱,最大的悲哀莫过于贫穷。长期处于卑贱地位和贫困的环境之中,却还要非难社会,厌恶功名利禄,标榜自己与世无争,这不该是一个有抱负的人应有的作为。”
由此,可见李斯一生的价值观念。而这,也是导致他的人生悲剧和家庭悲剧的根源。
入秦初期,李斯成了吕不韦的舍人,被任命为郎。后来,李斯终于等到了拜见嬴政的机会,他知道嬴政正谋划着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大事。于是,李斯对嬴政说:
“成大事者,必抓住机遇,昔秦穆公国强,却未能吞并各国,乃时机未到也。自秦孝公始,周室衰落,列国征战不休,秦国得以强大。今秦国国力强大,大王贤德,灭六国如扫灶尘一般,正是完成帝业、统一天下之良机,切勿失。”
李斯的话激起了嬴政的雄心壮志,让嬴政很受听。不久后,李斯又建议采取离间各国君臣之计。他根据秦国当前的状况,派谋士带着黄金去六国游说,收买那些诸侯国里的谋士。
其他六国的谋士愿意接受贿赂,暗中为秦国效力的,就以重金收买。如果不肯接受贿赂,便暗中派刺客将他们刺死。
而在攻击各国的顺序中,李斯又主张“先灭韩,以恐他国”。在他看来,韩国仍有一定实力,秦国若能尽快把韩国灭了,其他五国就会受惊吓,不敢与秦为敌,很容易被吞并。
因此,李斯赢得了秦王的赏识,他被提拔为长史,很快又被封为客卿。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事业上升期的李斯,莫名其妙的卷入一场与自己无关的案件,这场案件就是“郑国间谍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