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地政府按照国家第九次的机构改革方案,已经开始大规模的清理编外人员。
按照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议案,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的人员编制是统一按照5%的比例进行精简。而地方公务员编制的具体比例则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结合实际研究确定,县、乡两级不作精减要求。
其实政策发出后,中央已经有部分部门进行了调整,有的部门被取消,有的部门被压缩。
而对于地方来说,第一批被精简的却是编外人员。
评论区很多朋友都在疑问,为什么干活的人不受待见被清退,不干活的人反而更留了下来?
其中湖北某地仅减少了326人,就节省了财政费用1,576万;
而哈尔滨也在大规模的精简编外人员,之前的哈尔滨财政开支突破了1000多亿,但收入却只有几百亿,这其中就是编外人员占了大比例的财政费用,能东墙补西墙的运行已经很不错了。
由此可见编外用人规模占有相当大的财政费用。
根据数据得知,2020年我国的税收总计是15.43万亿,而财政支付的工资大概是6.32万亿,大概占我国全年税收的41%,由此来看这么多人“吃饭财政”给国家的财政带来了太重的负担。
然而近几年国家大力减税扶持小微企业的发展,自然税收下降直接导致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因此精简人员是目前各地政府要面对的最现实的问题,而编外人员必然会作为第一批被清退的人员,只有这样才能既做到节省财政费用,又能让之前因编外人员的存在而变得懒惰的公务员重新振作起来。
可见这次专家表示地方政府无法避免精简编外人员,是符合民意的,您觉得呢?
其实反过来想一下,正是这些编外人员的出现造成了编内人员拿高薪不干活的现象发生。
就拿最受争议的执法来说,执法人员大多数是编外人员,他们在执法过程中因违规执法造成的意外事件不在少数,但是在事情发生后解决问题时却因为是临时工违规执法而被无期限拖延甚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就因为所有的责任归结在编外人员身上,所以才没有更好的办法来制约,但劳动成果却包揽在编内,这种现象不除,编内人员很难承担起责任。
由此可见,并不是编外人员不受待见,而是编外人员承担了太多的不该承担的责任。
相信这次清理编外人员,也是按当地的自身情况来完成的,毕竟每个城市所面临的问题不一样。
但可以确定的是,这2种编外人员是一定会被清退的:
第一是合同已到期,但是本人没有续约意向的编外人员。
第二是多次没能通过工作考核标准,并且在工作过程中出现明显违纪违规行为的编外人员。
可见以后再要混日子吃财政饭不是件容易的事了,这其中不仅包括编外人员,而且也包括编内人员。
相信这一次改革,能给政府带来减员增效的同时,也能给老百姓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
对此您怎么看呢?欢迎来评论区留下您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