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梳子姐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每个地方都有一些特殊的风俗,这些风俗有的体现出风土人情,有的则纯属陈规陋习。
1月31日,有位女大学生发布视频说,自己放寒假回到贵州毕节威宁老家已经吃了不下20台酒席,有时一天要吃6场酒,都吃麻木了。
这地方的酒席特别泛滥,白事或者结婚办酒席尚可理解,剃头发、搬家、过生日都要办,说白了就是随便找个理由都要办酒席。
天下没有白吃的酒席,去吃席肯定要给份子钱,这样既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也是一种浪费。
但是一旦化风成俗,很多人都会裹胁其中不能免俗,别人办你不办不好,请你去你不去也不好,就只能随大流形成恶性循环。
其实,大办滥办酒席的问题不只贵州威宁一地,南方很多地区都有类似情况,让基层政府十分挠头,想了不少办法进行治理。
就在威宁女大学生吐槽吃席泛滥的当天,毕节另一个县咸宁也冲上热搜,同样与吃席有关。
视频显示,一群带着执法工作证件的公职人员,拿着盐往办酒席的菜里猛撒,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阻止村民大肆操办酒席。
有人谴责执法人员胡作乱为,浪费食材,可是当地也有苦衷,认为早就要求不许巧立名目、滥办酒席,老百姓不听话,只能出此下策,用撒盐的办法强行纠正。
这事确实不好处理,政府发的通知老百姓不买账,讲道理也不听,酒席该怎么办就怎么办,拿不出硬性措施,问题就陷于无解状态,最后出了个“撒盐”恶心人的下下策,反映出基层治理的艰难和乏力。
可以肯定地说,从现代政治伦理角度看,“撒盐”绝对是错误的做法,老百姓可以无视政令开席吃酒,但政府不允许用下三滥的手段执法。
教以效化、民以风化。古代社会治理比较注重“教化”二字,通过道德示范、内心感知、环境影响,逐步影响认知,引导行为,进而成风化俗。
滥办酒席这种事确实不好,从根本上改变还是需要转变人的意识和观念,形成思想深处的认同。
像这位返乡的女大学生,她之所以对吃席产生反感,就是因为受过充分的教育,走出去见识过外界的世面,所以形成自己的主张和判断。
像这样的人越来越多的时候,滥办酒席等一系列陈风旧俗都会自然而然退出历史舞台。
捂住人的嘴巴,不如改造人的头脑。
社会治理不能着急,别指望发个通知,穿着制服转几圈,就能产生立竿见影的变化。
种什么种子,开什么花,结什么果。
粗暴的手段只会得到粗暴的结果,教化的手段必然出现教化的结果。
与其往菜里撒盐,不如多费点唾沫,多花点时间,坐下来与老百姓摆摆龙门阵,从思想认知层面进行劝说引导。
人心是可以捂热的,老百姓是可以教化的,前提是需要有真诚的付出。
- 完-
Liurushi2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