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燕大
最终,还是选择让房地产再撑一撑。
这几天各地关于楼市的放开政策纷纷再度刷屏。
苏州,昨天开始不再限面积及套数,购买新房二手房不再做购房资格审核;广州在前几天官宣,建筑面积120平米以上住房,不再纳入限购范围。
上海,一个月不到连发两次,1月13日,上海青浦和奉贤区官宣,社保或个税满3年且在上海无住房等条件的,可在两个区内限购1套房;1月30日官宣,1月31日即开始,在上海连续缴社保或个税满5年及以上的外地户籍人员可在外环以外(除崇明地区)限购1套房。
这些力度有多大呢,之前外地人要在上海买房,除了5年社保,还得是已婚,现在单身狗也能在外环买一套房,而约6成的房源是在外环的。
怎么让一个城市的房价缓慢降价、甚至保值升值?
答案就一个,就是买的人多多的。
买方一多,价格就自然由卖方说了算了。
说实话,不论是这些核心城市的哪一个,房价都不便宜,别看有的是外环甚至是城乡结合部,但房价绝不便宜,广州更是明确120平米以上的“随便来买”,你要你敢买,他就敢卖。
大城市放开这种限购甚至单身狗也能买一套,是抢人才?
并不是吧,其实现在最缺的反而不是人才,而是人“财”——有钱的个人。
核心城市抢人大战转变成抢富人大战,像那个送三年外卖赚102万的陈某,完全可以凭借“拼命三郎”的架势挤入这个行列,核心城市、花园洋房,他值得拥有。
凭他号称平均一年跑出30多万的成绩来看,付按揭贷款应该是绰绰有余。
当然,不论是谁,只要是有钱购买这些城市房子的生力军、新鲜血液,就是无形中为当地经济出一份力,做一份贡献。
反过来说,能让核心城市不断降低购房门槛的,只会是因为经济景气度、房价托底双双不理想。
房价可以跌,但不能短时间内大幅下跌,要不然就容易砸破底线思维,引发系统性风险。
小城市房价跌,对整体基本面影响不会大,哪怕有些地方已经拦腰斩。但北上广深、苏杭这种核心城市,短期内腰斩的话,光是恐慌怕就要吃不了兜着走。
除了核心城市放松限购托底外,房地产的风险还得化解。
同时,2024年,很大一块GDP指标看样子也是压在房地产上。
1月25日国办发布会,金融监管局表示,房地产产业链条长、涉及面广,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影响,金融业责无旁贷,必须大力支持。
1月26日,住建部“召开 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部署会”,包括“抓紧研究 提出可以给予融资支持的房地产项目名单”。
之前的托底楼市托底房企,看样子是力度还不够、精准度也不够,现在直接要求各地给出房地产项目白名单。
划重点:“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房地产项目白名单”。
针对的是房地产项目,而不是房企。
说白了,靠房企自主顺利完成房地产项目已经没多大指望了,把房企和房企项目逐渐分割开来,化解房地产项目(例如保交楼)的风险,而不是为了救房企。
个人理解,上面给明确指示,下面才好办事,毕竟,没明确指示就先把事办了,哪怕是好事,也容易出现事后担责情况。
南宁、重庆首先打响,南宁已建立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并向当地金融机构推送了第一批107个房地产项目“白名单”;重庆市通过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梳理出第一批房地产项目白名单314个,融资需求约830亿元、涉及22家融资机构。
这时候优越性就凸显出来了,银行等金融机构顶上去,在化解房地产项目风险上真正发挥作用。
其实,与其说是“救”,倒不如说是互相促进、互相成就。
从大的方向看,上面给政策,地方出来兜个底或者给颗定心丸,银行等介入给授信给贷款,房地产项目得到顺利建设。
于此同时呢,银行的钱放出去了而不是在空转,房地产项目上附着的水泥、建材、电梯、物流运输等行业以及相关就业就都活了。
哪怕给全国老旧小区安装电梯也是有数万亿的经济体量。
什么叫盘活存量资产,这就叫盘活存量资产,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至于房子建好卖不出去或者银行给的贷款怎么还、谁来还。
房子的主要成本在于土地,土地价值在于政府,房子哪怕卖不出去,政府反手回购作为保障房利用, 别忘了还有很多人排队想要公租房、廉租房等保障房。
而且,这种接近专项的贷款,成本绝对很低,伴随降息、化债等政策,期限再延长些,那负担就很可控了。
上面提到的“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里,我们能想到的问题在这里肯定是形成闭环的,也肯定预设过了。
先立后破,房地产这头老驴倒驴不倒架,重要节点还得拉出来扛一扛,哪怕冲个开门红呢。
关键是,除了房地产,也没有几个权重和覆盖面如此重且广的行业。
不是不想甩掉它,而是它连着血与肉,只得边利用边防风险。
但是,指望房价继续炒高?个人觉得,除了个别区域外,还是省省吧。
-End -
希望和你一起共鸣!
weixin-queen2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