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吃面不吃鸡
编辑|t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时,谁也没有料到这场冲突会要变成一场持久的战争。进入2024年后,乌东地区非但看不到一丝和平的曙光,反而迎来了俄乌两国的新一轮征兵计划。
这边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激情洋溢地宣布了征兵50万的新计划,那边俄罗斯的春季攻势也已经蓄势待发。
面对这场愈演愈烈的战争,欧洲各国似乎摆出了一副要亲自下场的架势。时隔三年,北约再次举行“坚定捍卫者”系列军事演习,这场演习将持续4个多月,其间会动用9万以上的北约士兵,号称冷战后最大规模军演,尚未走完加盟流程的瑞典也已经确定参加这场演习。
各方剑拔弩张之际,德国《图片报》爆出了一则惊天猛料。按照《图片报》的说法,德国已经确认这场战争还会持续一年半的时间并以俄罗斯的胜利告终,届时俄罗斯将乘势攻入欧洲其他地区、引发新的世界大战,而北约将组织30万士兵发起一场“联盟防御2025”抵抗战。
《图片报》有70年创刊历史的老牌报社,是欧洲最畅销的报纸之一,也是编造、炒作热点的老手。时至今日德国政府并未对所谓的“联盟防御2025”作战计划发表任何观点,但作为一家善于抓住欧洲读者关注点的报刊,《图片报》的报道无论真实与否都能反映出一个事实:欧洲人对这场战争的关注远超平常。
从开战之初的仓促应对到今天的跃跃欲试,欧洲对俄乌冲突的态度经历了哪些变化?又是什么造成了这些变化呢?
欧洲领袖的观望
俄军突袭基辅之前,乌东地区的冲突已经持续了8年的时间,这期间欧洲与俄罗斯的交流与合作从未中断。
2015年,也就是克里米亚危机后不久,时任德国外长施泰因迈尔就乌东冲突提出了“施泰因迈尔模式”,要求乌克兰把乌东地区高度自治写进宪法,俄罗斯放弃对乌东的索取,双方各自撤军,乌东人民在欧安组织的监督下举行地方选举。
那是施泰因迈尔主持德国外交的第10个年头,两年后他被选为德国总统,一直连任至今。德国的总统一职没有太大的实权,但必须有德者居之,能够连任至今足以说明施泰因迈尔在德国乃至全欧洲的威望,他提出的这份方案自然也代表了欧洲的整体意愿。
2015年2月12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德国总理默克尔、法国总统奥朗德、乌克兰总统波罗申科齐聚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各方会谈后达成《明斯克协议》。
为区别于各方2014年9月达成的第一份《明斯克协议》,新的协议也被称为《新明斯克协议》。协议的内容与施泰因迈尔模式大致相同,按照协议规定俄乌双方将在3天后实现全面停火。
走出会场的法德领导人春风满面,欧洲各国对明斯克协议充满期待,那场危机看起来已经得到了圆满解决。
随后的几年中,欧洲与俄罗斯之间的经济合作日趋紧密,双方的北溪能源管道项目尤其引人注目。此前俄罗斯通向欧洲的陆上天然气管道不可避免地要经过乌克兰,而乌克兰屡次切断能源管道的行为令欧洲头疼不已。北溪项目全部完工后,欧洲将绕过乌克兰,不再受到能源断供的困扰。
仅有的两个对局势感到不满的国家是乌克兰和美国。
北溪管道将使乌克兰受到冷落,而施泰因迈尔模式在乌克兰看来等同于丧权辱国,尽管他们从独立后就把乌东土地上的俄罗斯人视为异族。
至于美国,欧洲和俄罗斯中的任何一个强大了,都会妨碍它在全球范围内行使经济和政治霸权。对美国而言最好的局面是欧洲和俄罗斯保持弱小和对立。
2015年前后,时任乌克兰总统波罗申科扳倒了该国的金融寡头科洛莫伊斯基,2015年到2019年这名寡头旗下的“1+1”电视台开始播放一部名为《人民公仆》的政治喜剧。
这部喜剧讲述了一个中学老师批评乌克兰政治并参选总统的故事,剧中向乌克兰人描绘了一副政治清明的画面。2019年剧中主演泽连斯基参加大选,凭借剧中形象和民粹观点击败波罗申科当选总统。
一开始泽连斯基顶着压力宣布接受施泰因迈尔模式,可实际上不仅对乌东的封锁变本加厉,还要求修改明斯克协议。
而在国内经济方面,乌克兰仅2020年一年GDP就下降了3.75%,民众的抗议声此起彼伏,如果再不转移乌克兰人的注意力,泽连斯基很可能在任内被赶下台。
于是乌克兰政府在乌东冲突和加入北约等议题上采取的措施日趋强硬。
2022年2月下旬,乌东已经是一派炮火连天的景象,双方都在指责对方率先开火使冲突加剧。直到此时欧洲各国还在寄希望于七八年前的明斯克协议和预料中的新一轮谈判,但那时的前线和后方都已经出现了美国雇佣兵公司的身影,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灰石公司。
灰石公司本身并不出名,但他的母公司是臭名昭著的黑水公司。这家公司多次屠杀平民的丑闻被曝出后遭到了美国政府冷藏,可人们都还记得,它的每一次行动都与美国政府的政策息息相关。灰石公司的出现表明美国政府已经下定决心搅动乌东局势。
与此同时,欧洲各国已经更换了新一代领导人。
2021年9月,德国刚刚完成了议会选举,又过了两个月新一届德国政府才完成组阁。之所以迟迟没有形成新内阁是因为在德国想要组阁上台需要获得半数以上的议会支持率,而这届选举中的第一大党社民党也才获得了25.7%的票数,想要上台就必须拉拢其他政党联合组阁。
最后社民党、自民党、绿党三个政党加起来才达到了组阁的要求,但他们各自的施政纲领又大相径庭。代表这三个政党的颜色分别是黄色、红色、绿色,因此这一届政府也被戏称为“红绿灯政府”。
以往的德国政府也面临着类似的局面,但此前无论是科索沃危机中临危受命的施罗德还是德国铁娘子默克尔,总有一个能稳住局面的领导人出现,而这次出任总理的朔尔茨却不具备这个能力,因此新的德国政府连最基本的步调一致都做不到。
法国的情况要比德国好一点,现任总统马克龙那时候虽然年仅45岁,却已经在法国总统的宝座上坐了5年的时间,况且马克龙一直致力于带领欧洲摆脱美国的控制、走独立发展的道路。
马克龙的问题在于当年4月法国就要举行新一届大选,他的民调支持率却一直飘忽不定。微妙的选情迫使他在内政外交上的每一步都谨小慎微。
受到俄欧经济合作势头良好、新一代领导人根基未稳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欧洲虽然跟随美国制定了一系列对俄制裁措施,却不愿彻底站到俄罗斯的对立面。
2022年前后,嗅到危险气息的泽连斯基开始向欧美国家讨要军事援助,德国议会一直拖到直到1月17日才决定向乌克兰提供5000顶头盔并帮助乌克兰建造一座野战医院,此举被指责为打发叫花子。
大战刚刚爆发时,马克龙和朔尔茨没有第一时间与俄罗斯做切割,他们在声援乌克兰的同时也各自给普京去电沟通。
俄乌主战场从基辅转回乌东后,德国政府渐渐放开了对乌军事援助,但反复强调不允许乌克兰用德国武器攻击俄罗斯本土。
当有人提及对俄设置禁飞区后,朔尔茨罕见地表达了明确反对的态度,德国政府不止一次地重申“德国无论如何不能成为参战方”的立场。
与被动靠近乌克兰的朔尔茨相比,马克龙的态度更加主动,他将自己定位为西方与俄罗斯的“调停者”,反复强调不能使俄罗斯受到侮辱。
对于美国推动乌克兰加入北约的行为,马克龙认定这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错误的决策,它不仅“无法实现”,而且“丧失了令俄罗斯靠近西方的机会”。
当美国、乌克兰和一些新欧洲国家指责马克龙的立场时,他更是毫不客气地指出北约已经“脑死亡”。
朔尔茨和马克龙不仅是各自国家的领导人,也是整个欧洲的新一代领袖,他们的政策和言论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欧洲对俄乌冲突的整体看法。
从2022年2月到当年8月,欧洲与俄罗斯之间的能源贸易从未中断,这期间欧洲向俄罗斯支付的能源费用高达820亿欧元,是对乌援助规模的十几倍。
直到9月底,瑞典和丹麦政府突然发现自家水域内的北溪能源管道漏了。
深陷泥潭,身不由己
北溪能源管道爆炸案的幕后凶手是谁,至今都没有定论,事后丹麦、瑞典、德国都曾派出调查小组前往事发海域调查,但最后不是中断调查就是结果不予公布。
很显然这些国家并非没有查明真相,只是他们的调查结果指向了一个他们不敢招惹的对象。能让这些“真理捍卫者”噤若寒蝉的势力,除了美国,恐怕当世再也找不出另外一个。
而美国恰恰也是作案动机最明显的嫌疑人。
要想阻止欧洲与俄罗斯之间的交流,必须切断双方的能源贸易。
北溪管道爆炸案发生前不久,俄罗斯曾以技术故障为由中断对欧洲的能源供应,但那次纠纷并未断绝双方的合作。既然欧洲不愿主动与俄罗斯断绝往来,那美国就只能背地里下黑手了。
北溪管道爆炸案不仅能够促使俄欧反目,也是一次服从性测试。
欧洲各国的沉默再一次证明,欧洲人整天叫嚷的独立自主只是自我安慰,事实上没有哪个国家有忤逆美国能力。在此之前,许多欧洲人对此都缺乏清醒的认知。
有了统一的认识,美国政府的策略就可以更有效地实施了。
北溪管道爆炸案发生后没几天,欧盟火速通过了第八轮对俄制裁措施,后来又在当年年底和次年2月接连通过了第九、第十轮对俄制裁措施。
与之前相比,欧盟在这几次新出台的制裁措施中加强了对俄罗斯能源的抵制,制裁对象更多地向民间倾斜,此外还有数百名俄罗斯人以个人名义被列入制裁清单,制裁力度之大、政策出台之频繁不亚于战争爆发初期,以至于后来俄罗斯都没剩下什么合适的制裁对象了。
直接打压俄罗斯的同时,欧洲对乌克兰的军事支持力度也上了好几个台阶。
2023年1月,德国一改往日能拖则拖的风格,接连宣布了向乌克兰提供“豹2”坦克和爱国者防空导弹并为其提供人员培训的决定,换来的是普京认定欧洲直接参与了这场战争。
对于欧洲的立场转变,最高兴的不是乌克兰,而是美国。俄欧能源合作被切断后,欧洲只能花高价从美国购买能源,把武器送给乌克兰后留下的国防缺口也必须依靠美国军工企业来弥补。
更有甚者,欧洲资本感受到战争威胁后,美联储趁机通过加息吸引投资,使美国迎来了难得一见的繁荣景象,而欧洲经济却日渐衰落。
2022年时法德等欧洲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尚且与美国相仿,但2024年1月15日德国联邦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德国的名义GDP有望超越日本,实际GDP却出现了0.3%的负增长。曾经那个长期霸占世界第二、第三大经济体的经济强国德国正在进一步衰败。
不止德国一家,欧洲所有国家的日子都不好过。按照欧洲委员会自己的预测,欧盟的GDP增长率只有0.3%,这其中法国和意大利都是0.7%,所谓的“新欧洲”大多在拖后腿。
经济整体衰退的同时,欧洲在政治层面也出现了分崩离析的苗头。自欧盟成立以来,德国和法国一直被视为欧洲的两大核心,他们的政策往往相对周密。
从2004年到2013年的十年间,欧盟完成了新一轮扩张,共有13个东欧、南欧国家加入欧盟,另有7个国家成为候选国或与欧盟达成合作协议。
表面上看欧盟获得了史无前例的壮大,可实际上却给这个组织带来了诸多不稳定因素。
俄乌冲突爆发后,法德曾经秉持的观望态度被批评成“政治不正确”,他们的领导地位岌岌可危。新欧洲国家却凭借坚决抵制俄罗斯的态度站上了道德高地,不断将欧洲推向风暴中心。
再过几年,欧洲或许就将成为美国想要的欧洲——经济上受制于人,政治上四分五裂。
欧洲的觉醒
在许多人的眼中,俄罗斯虽然核心部分位于欧洲境内,却始终不被欧洲接纳。这一点不光我们这些局外人看得清,俄罗斯人更是深有体会。
但正如马克龙和默克尔都认同的那样,欧洲的安全离不开俄罗斯的参与,从拿破仑时代到今天的俄乌冲突,这一观点在历史上得到了无数次印证。
自从与俄罗斯决裂后,欧洲就陷入了不曾遇到过的困境,能源危机、粮食危机、政治危机席卷而来,大洋彼岸的盟友美国不仅没有帮助欧洲缓解危机,反而借机赚了个盆满钵满。
进入2023年以后,欧洲人对俄乌局势的态度已经不像2022年下半年时那样坚决。不仅西欧的老牌大国开始重提俄欧和解,东欧国家也不再无条件支持乌克兰。
这其中反差最大的国家是波兰。波兰在这场战争中支持乌克兰的立场更多地源自对俄罗斯的敌视,战争刚开始时,波兰自告奋勇成为乌克兰向欧洲输送粮食等农产品的通道,以此来帮助乌克兰维系经济。
没想到来自乌克兰的农产品对本地产出形成了冲击,当地农产品即使一再降价也卖不出去,眼看波兰农民辛勤劳作的成果就要化为泡影。在民怨的驱使下,波兰政府开始收紧对乌克兰的农产品进口政策,引发了两国政府间的一场口水仗,德国、法国反而对波兰的农产品禁令表示不满。
眼看政府无能为力,波兰人高喊着“我们不能为了你们牺牲自己”走上街头抗议,还用卡车封锁了过境口岸。截止到2024年1月底,这场封锁行动仍在继续。
战争持续了两年,欧洲对俄罗斯的抵制也持续了两年,结果非但没有拖垮俄罗斯,自己反倒身心俱疲。
2023年10月爆发的巴以冲突算是给了欧洲一个喘息之机,随着美国带头把视线转向中东,欧洲国家也不再对乌克兰有求必应。
2023年12月中下旬,泽连斯基和他的幕僚们跑遍了美国和欧洲,最后在美国只筹集了2亿美元,几个北欧国家倒是各自许诺了几十亿,但这些小国到底能为乌克兰提供多少帮助还有待观察。
此时此刻乌克兰战场的局势却在急剧恶化,德国等国提供的豹2坦克已经折损过半,爱国者防空导弹也已经消耗殆尽,面对俄军可能发动的春季攻势,泽连斯基束手无策。
显而易见,欧洲已经对乌克兰使出了拖字诀,可总拖下去也解决不了问题,眼看巴以局势逐渐降温、俄军正在蓄势待发,欧洲已经没有多少拖的余地了。
就算这次俄乌冲突拖到了最后,下次再出点什么事又该如何收场?精疲力尽的欧洲开始向其他国家取经,比如中国。
俄乌冲突中,我们一边向乌克兰民众提供人道主义援助,一边与俄罗斯保持良好的贸易关系,坚守中立底线,主张通过对话解决争端。这种方式也曾受到西方的指责,但现在看来却是最实际的办法。
2023年末到2024年初,由巴以冲突引发的红海危机再度引发了美国的关注,拜登政府开始对封锁红海的胡塞武装动用武力。像以往几次战争一样,美国在亲自下场的同时也没忘了四处拉拢盟友,号称组建了一支十二国护航舰队。
可没过多久,十国中的阿拉伯国家悉数退出,法国、意大利等国都只派了一艘军舰象征性地参与了一下。
为了凑齐一支“十国舰队”,美国又拉拢了一批巴林、塞舌尔这样的小国,这两个国家一个全军只有一艘中小型军舰,另一个全国上下凑不出1000个士兵,这样的国家被编入“十国”之列足以让人笑掉大牙。
后来美军发动对胡塞武装陆上目标的打击,更是只有英国一个盟友配合,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第一时间与美军撇清关系。
或许用不了多久,欧洲就会在俄乌局势中采取相同的政策,到那时欧洲才不会被一份未经证实的作战计划吓得神经紧绷,这场战争也能迎来解决的希望。
参考资料
杨雪峥.俄乌冲突下欧盟能源政策新变化:从自由市场主义到现实主义[J].对外经贸实务,2023,(07):57-62+96.
郑春荣,李勤.俄乌冲突下德国新政府外交与安全政策的转型[J].欧洲研究,2022,40(03):126-154+8.
门镜.欧盟与俄乌冲突:困境与出路[J].俄罗斯研究,2022,(06):87-106.
晨阳.美国组织红海护航面临一堆难题[N].环球时报,2023-12-26(008)
.DOI:10.28378/n.cnki.nhqsb.2023.0090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