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云】Lighthouse助力跨境电商业务扬帆出海

1947年,蒋介石爱将中的爱将张灵甫魂断孟良崮,当时其儿子还未满月,19岁的妻子王玉龄肝肠寸断,哀痛欲绝。

随着张灵甫的死亡,王玉龄也开始了她长达大半生的颠沛流离的生活。

整整60年之后,已经79岁高龄的王玉龄从美国回到中国大陆,在儿子的陪同下来到了丈夫逝世的地方孟良崮。

她站在丈夫去世的岩洞前,抚摸着岩洞,心中感慨万千,五味杂陈,这个地方曾经让丈夫殒命,让她从此成为孤苦无依的天涯沦落人。

而她终究还是割舍不下内心的眷念,在时隔60年之后选择来到这个地方看看。

在参观完孟良崮之后,王玉龄当即留下了4个字:和平统一。

作为曾经的国民党军队高官太太,她的丈夫殒命于解放战争,按理说她的内心是会倒向台湾蒋介石的,那为何她会在60年后有了“和平统一”的信念?

这离不开她作为富家千金所具有的远见和气魄,一般的国民党高官太太,是无法与之相比的……

才子佳人的故事

王玉龄比张灵甫小25岁,这样的婚姻在当时看来是很难被人接受的,尤其是对于王玉龄这样的富家千金来说,但是没有办法,张灵甫作为高级将领,有着太多吸引人的特质。

而王玉龄则又对威风凛凛的大将军情有独钟,这是一段将军配佳人的故事,就发生在抗战胜利的那一年。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中将军长张灵甫因为在抗日战场上带领74军屡立奇功,不仅成为了蒋介石眼中的红人,而且在国民党中受到众星捧月,各路高官争抢着与之结交。

时年42岁的张灵甫已经有过两任妻子,可惜第一任妻子有名无实,婚姻名存实亡,第二任妻子被枪杀,当时身为抗日功臣的张灵甫还没有解决婚姻问题,高官们就热情地为之介绍对象。

在介绍的众多佳人中,王玉龄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张灵甫,她长相甜美,身材姣好,待人礼貌得体,性格温柔大方,让张灵甫为之倾心。

当时的王玉龄只有17岁,对张灵甫也是一见钟情,年龄这么小的一个千金小姐竟然愿意嫁给一个42岁的中年男子,这让人很是匪夷所思。

没有几个人知道,其实王玉龄对大将军情有独钟,这与她成长的经历有着重要的关系。

王玉龄出生在湖南长沙,其祖上是清朝官宦之家,其大伯是保定军校第一期学员,其父亲王树南是保定军校第四期学员,和顾祝同、叶挺是同期同学。

王树南从军校毕业后没有留在部队,而是进入商海打拼,殚精竭虑攒下了一番基业。

王玉龄的父亲和母亲都是出身于名门,后来的孙立人将军是她的姨父。

出身在这样的家族中,王玉龄注定从小到大是衣食无忧的,按部就班地接受正规学校教育,在家人的呵护下,当时中国社会的纷乱大多数和她没有太大关系。

在和顺的环境中长大,王玉龄拥有一颗平和的心,她总是能够平静地对待一切,开开心心地过着生活,待人礼貌温和,通情达理,是个低调内敛但难以掩饰良好气质的女孩。

本来王玉龄能够在优渥的条件中一直平静地长大,但是侵华日军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

颠沛流离的童年

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从华北到华中,从华中再向西,侵略铁蹄不断践踏中国的大好河山,王玉龄当时正在上小学,被迫和家人一起离开湖南长沙,向西避难。

日军先是来到湖南北部,然后不断派兵向南进犯,随着战事的进行,长沙城也一次次成为战场,沦为了废墟。

王玉龄和家人不得不一次又一次西迁,辗转了许多个地方之后,到湖南西部的一个小县城才勉强安顿下来。

虽然小小年纪的王玉龄没有亲眼见过日本兵,但是她知道是日本兵的入侵使得她的家庭一直无法好好生活,使得她不断不中断学业。

仅仅是这些事情就让王玉龄从内心深处恨透了日军,少年时期她就和母亲说,自己想要去参军打日本人。

母亲问她:“去参军你能干什么?带兵还是打炮?”

王玉龄摇了摇头:“我可以给伤兵烧水!”

母亲问:“你会烧水吗?”

王玉龄这才想起来,自己好像连烧水都不会,身为千金小姐的她从小锦衣玉食,连基本的家务都很少做。

而母亲是觉得她年龄太小,根本就不同意她去参军,在母亲的一再劝说下,王玉龄终于说,等年龄大些再去。

而后到了17岁,抗日战争结束了,王玉龄所恨的日军被赶走了,王玉龄也逐渐放下了参军的念头。

王家是比较传统的家庭,女子到了适龄就要成家,相夫教子,17岁的王玉龄就到了父母认为的适婚年龄,于是家里开始为她挑选如意郎君。

在国民党一众高官的介绍下,抗日功臣74军军长张灵甫走进了王玉龄的视线,她从来没有想过要嫁给一个比自己大25岁的男人,也没有想过要嫁给一位军人,可是此时的张灵甫就是那样深深地吸引了她。

曾经的王玉龄在上小学时就萌生过参军抗日的想法,虽然最终她没有参军抗日,但是她从内心深处无比敬佩那些把日军赶走的军人们,身为大将军的张灵甫成为了她心目中的英雄,让她心生爱慕,无法自拔。

而她身上的大方、谦逊、温和的气质也让张灵甫很是中意,于是在你情我愿之下,两人订立了婚约。

接着在时任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潜的主婚下,两人在上海金门饭店举行了婚礼,一众国民党高官纷纷到场祝贺,42岁的中将军长和17岁的富家千金结为连理,成就了一段英雄与佳人的佳话。

此时的王玉龄是无比幸福的,她和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成为了一家人,从富豪之家走入将门之家,对于她来说生活没有太大的波动,反而因为诸多新鲜事而平添了一些喜悦。

她以为自己会一直这样幸福下去,可是没想到不幸却来得如此突然。

佳人肝肠寸断

1946年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发动内战,张灵甫作为国民党将领带兵走上战场,1947年张灵甫率领的整编74师在孟良崮和解放军发生激战,在孤立无援之下兵败殒命。

当时张灵甫和王玉龄的孩子还未满月,王玉龄在几个月后才得知丈夫殒命的消息,年仅19岁的她肝肠寸断,才结婚两年就成了守寡之人,这让从小到大从未吃过苦的她情何以堪。

迷茫、孤独、凄冷之感一时之间涌上心头,让她惆怅难解,想起往日和丈夫相处的点点滴滴,不禁潸然泪下。

在泪眼婆娑中,她看着怀中嗷嗷待哺的孩子,一股母性油然而生,她意识到孩子还需要她抚养,她必须坚强起来。

她擦干眼泪,下定决心以后不再嫁人,要把自己和夫君张灵甫的儿子抚养长大,告慰夫君的在天之灵。

由于王玉龄的父亲已经因病离世,母亲也需要她照顾,王玉龄作为一个曾经不识人间烟火的富家千金,变成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守寡之人,每每想到自己的境遇就不禁流泪。

她没有抱怨命运的造化弄人,她只当是上天在催着她成熟起来,她打起精神,承担起了面对生活的责任。

1949年王玉龄带着母亲和儿子前往了台湾,一家人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在台湾安顿下来,靠抚恤金度日。

年仅21岁的王玉龄不想就这样靠着抚恤金过一辈子,她觉得应该有自己的一份独立的事业。

她把母亲和儿子留在台湾,托付亲朋好友留心照看,然后自己孤身一人前往美国求学和打工。

在大洋彼岸的异国他乡,她勤工俭学取得了会计专业学位,先后在多家公司做会计,有了自己的一份事业。

但是对于故国,她却迟迟没有回来,无论是中国大陆还是中国台湾,她都没有想要回来的意思。

并不是她对故国没有眷恋,而是作为一名弱女子,能够有一份自己的稳定工作已经实属不易,她不想轻易放弃这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

另外对于故国,她内心承载了太多的伤感,中国大陆对她来说是丈夫的殒命之地,虽然她内心没有什么恨意,但是这片土地总是容易让她想起丈夫来,每当丈夫的样子浮现在脑海,她都会忍不住流泪,这是她不想面对的痛楚。

对于中国台湾,丈夫当年的许多部下都在台湾,如果自己回到台湾,他们难免会出于关照而前来相见,这更会直接提起丈夫张灵甫,这往往都会让她重新体会到当年的肝肠寸断之感。

内心柔弱的王玉龄再也不想面对这些汹涌的情感,她只想静静地留在大洋彼岸,让时间来慢慢抚平心中的伤口。

随着时间的流逝,王玉龄的伤心之情逐渐淡化,到了老年,儿子已经成家立业,在中国上海有了投资事业,邀请她从美国到上海定居。

王玉龄是出身于传统家庭的人,从内心深处还是希望落叶归根的,她希望自己能够在大陆度过晚年,于是就答应了儿子的邀请,于1997年离开美国,定居到了上海。

此时对于丈夫的怀念依然萦绕于心,但是伤感已经没有当初那么强烈,她在儿子的陪同下来到丈夫殒命的地方,孟良崮的一处岩洞,仔细参观了丈夫指挥作战和殒命的地方,仿佛自己的心意跨过岁月的隔阂与当年的丈夫相通,年老的她内心十分满足。

在岩洞前她抚摸着岩壁,留下了和儿子的一张合影,以此表示对张灵甫的怀念,似乎也是弥补了当年没有来得及留下的一张全家福合影。

在参观完孟良崮之后,王玉龄挥毫泼墨,留下了四个大字:“和平统一”。

结语

对于王玉龄来说,战争给了她太多的伤感,当年侵华日军的到来夺走了她平静的童年,后来的内战又让她失去了挚爱的丈夫,她再也不想让战争发生。

对于台湾,她最大的期望就是能够和平统一,她猜想丈夫如果在世的话,或许也会有这样的心愿,她表明这样的态度,既是表达自己的愿望,也是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

内容分享:
【腾讯云】ElasticSearch新用户特惠,快速实现日志分析、应用搜索,首购低至4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