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不久
小观曾刊发过一则报道:
一位外卖骑手配送途中摔伤
后经多方捐助得以治疗的新闻
(↓点击图片查看此前报道↓)
外卖骑手向建军
这则新闻也得到了官方回应
“上海发布”公众号于第二天
推送了一条相关内容
同样关注到这则新闻的
还有上海市政协委员、
北京恒都(上海)律师事务所副主任童麟
在今年的上海两会上
他积极为外卖骑手发声
在小观的报道中
记者发现“新职伤”保险
在骑手中知晓率很低
而童麟委员在街头调查中
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
童麟介绍:
“我在街头随机询问了几位外卖小哥,
有的没听过‘新职伤’,
有的还很疑惑,
自己摔倒了也可以赔吗?”
所谓的“新职伤”
即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简称
公开资料显示,2022年7月1日起截至2023年12月,上海已有90多万名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纳入职业伤害保障范围,作出职业伤害确认结论4700多件,支付待遇1亿多元,有力保障了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的合法权益。
但经过了解,童麟发现,在事后报销制度下,需要垫付前期治疗费用,很多新业态从业者缺少充足的存款,不仅影响治疗,也提高了从业风险。
童麟说:“他们劳动强度高,而且‘手停口停’,新职伤的理赔流程是先申请、再审定、后报销,即使申请材料齐全,经办机构也要在20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核支付,10天内再完成核定支付,这个周期对他们来说还是有些长。”
1月19日下午,上海律协召开“2024年上海律师参政议政新闻发布会”
在走访调查中,童麟了解到,不少新业态从业者对新职伤的保障制度、适用范围、应用场景仍然很“陌生”,大多数不了解如何通过平台企业应用客户端操作“一键报案”等新职伤申请流程,新入职的从业者更是缺乏应对职业伤害的经验。
于是,童麟在今年撰写的提案中,建议优化新职伤的申请、审查流程,缩短处理和支付周期,加强对从业者的职业培训及教育,普及遭遇职业伤害时的应对流程、处理规范、报案操作。
“还可以考虑筹备建立‘新职伤互助基金’,作为‘新职伤’的补充。由人社、工会、慈善基金会等相关各方搭建平台,投入部分资金,从业者自己再交付较低的互助金,遇到意外伤害时,就可以申请互助金,用于前期医疗费用的垫付、康复期间的生活费暂支等。”童麟说,互助金由大家共同参与,公平公开,外卖小哥迅速就能拿到钱。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相关作者:刘雪妍
微信编辑:安通
校对:皮小姐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