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写道:
“人生,是这样的不可预测,没有永恒的痛苦,也没有永恒的幸福,生活就像流水一般,有时是那么平展,有时又是那么曲折。”
起起落落的才叫人生,酸甜苦辣的才叫生活。
然而,在面对那些不顺心的事情时,有些人能够积极解决,有些人却只会一味埋怨,怨自己命不好,怨生活太苦了,俨然将自己当成世界上最悲惨的人。
甚至,这些只懂得抱怨的人,他们以卖弄自己的悲惨来获得别人的同情,利用别人的同情来为自己谋取利益。
抱怨,其实是最无用的一种方式,不仅无法解决当前的问题,还会让事情往更糟糕的方向发展,还会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还会消耗自己的热情。
遇事不要抱怨,否则,就是在惩罚自己。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就是典型的“怨妇”。
祥林嫂嫁给了比自己小十多岁的卫祥林,可是没多久丈夫就去世了。为了不被婆婆卖掉,祥林嫂逃到鲁镇,在鲁四姥爷家帮佣。
但是好景不长,婆婆还是找来了,并把她卖给了家住深山的贺老六。而几年后,贺老六病故了,留下祥林嫂和一个儿子。
即使她努力生活,但生活并没有放过她,她的儿子最终惨死狼口。无奈之下,她再次回到鲁四姥爷家帮佣。
祥林嫂遭遇的一系列苦难,让她习惯了抱怨。
她逢人就会讲起自己的悲惨经历,起初周围的人同情她,对她多了一些的包容和善意。可久而久之,大家都听腻了她的怨言,不再理会她,更不愿意施舍一点同情。
最后,她被赶出鲁四姥爷家,成为了乞丐,死在了漫天风雪里。
祥林嫂的一生固然是多磨多难的,可祥林嫂的悲剧绝非是命运和他人造成的,而是她自己造成的。
面对生活里的各种不公平,她选择抱怨,怨命运,怨他人,将自己的痛苦无限放大,一次又一次撕开自己的伤口,最终,越活越悲哀。
三毛就曾说:“让那永不觉醒的人自生自灭好了,如果他们抱怨,我们把耳朵塞起来,因为他们不肯对人生对世界对生命,有一丝一毫感激的心。”
那些遇事只会抱怨的人,他们的骨子里都是自私自利的,只看到自己的不幸,即使获得别人的帮助,也不会心怀感恩,因为在他们眼中,自己都是最惨的人,别人的帮助都是应该的。
而自私自利的结局,都是在惩罚当初的自己。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船夫,以运送农产品为生。
某日,船夫划着小船,给邻村的农民运输农产品。
天气酷热难耐,他苦不堪言,心急火燎地划着小船,希望赶紧完成运送任务,以便在天黑之前能返回。
突然,船夫发现,前面有一只小船沿河而下,迎面向自己快速驶来。
眼看两只船就要撞上了,但那只船并没有丝毫避让的意思,似乎是有意要撞翻船夫的小船。
“赶紧让开,快点让开!”船夫大声地向对面的船吼叫道:“再不让开你就要撞上我了!”
但船夫的吼叫完全没用,迎面的小船依旧快速奔向他,他试图手忙脚乱地划船,但为时已晚,那只船还是重重地撞上了他的船。
船夫被激怒了,他厉声斥责道:“你会不会驾船,这么宽的河面,你竟然撞上了我的船!”
当船夫怒目瞪着前方的小船时,他吃惊地发现,小船上空无一人。
原来,那只是一只顺河漂流而来的空船。
船夫最终赔上那一船的农产品,还赔上了自己的小船,可若要细细思考,便能发现,这样的结局不过是船夫咎由自取的结果。
倘若在一开始,船夫能够早点让开,而不是一直在那里抱怨,浪费自己的时间,浪费自己的精力,那么,他就能顺利躲开那一只小船,将货物顺利送到客户手中。
太多的抱怨,只会让生活变得更糟糕,让自己受苦受累。
孔子曾说:“不怨天,不由人,知我者,其天乎”。
遇事不要抱怨,因为你在抱怨的时候,总会将问题都归在别人身上,也就意味着你失去了主动改变自我的机会。
人活一世,我们只能改变自己,而那些只懂得抱怨的人,他们不会改变自己,只会企图改变别人,长期秉着这种观念的人,注定会以失败结尾。
抱怨,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
遇事只懂得抱怨,会让我们失去成长的机会,让身边的人逐渐远离我们,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糟糕。
人活着,活的就是一种心态,心态好了,事情自然就顺利了,心态不好,什么事情都不顺利。
无休止的抱怨,换来的只是更多的不幸。
别去抱怨,不在意你的人;别去抱怨,不属于你的成就;别去抱怨,已经发生的事情;别去抱怨,无能为力的现实。
生活的种种,都在告诉我们,想要活得好,就要懂得别抱怨,要珍惜当下,努力过好当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