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很多人所谓的“铁饭碗”,又要保不住了。
每家企业都希望能有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注入,让企业不断焕发生机,可银行好像已经“病入膏肓”了。
员工老龄化的问题。在股份制银行稍微好点,毕竟银行成立的时间比较短,大多数的员工还正值壮年,而反观国有银行,却是另一番景象,HR时常会感叹“青黄不接”,且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各大银行2024届校园招聘都拉开了帷幕,据不完全统计,仅中农工建四大行,招聘需求就高达8.84万人之多。
可奇怪的是,哪怕银行招收了这么多应届毕业生,银行每年的员工总数量依然是在不断减少,员工流失的速度远远大于流入。
更让人费解的是,四大国有银行里,30岁以下的青年员工,占比只有不到20%,特别是某家国有大行,16年青年员工占比还有39.8%,到了22年末只剩下19.4%了。
据农业银行公布的财报显示,51岁以上的员工占比超过了31%,40岁以上的员工甚至超过了50%,不少同业人员笑称,“银行已经沦为了老年员工活动中心。”
其实,这件事也并没有很难理解,种种迹象只表明了一个问题,年轻人正在飞速逃离银行业,而且是招得越多,走得越快。
那么问题就来了,曾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岗位,相亲市场上的香饽饽,怎么就突然不香了呢?
第一,吃饭喝水得打报告,家人看我要排队等号。
不知道有多少人被“朝九晚五”的工作时间给骗了,以为银行的工作既体面又轻松,进来以后才发现,自己还是太单纯了。
在银行工作过的小伙伴肯定深有体会,银行里要忙起来的话,那真是喝水、吃饭的时间都没有,什么脏活累活都得干,七点多到行里,九点多才下班一点也不奇怪。
我网点之前有个小姑娘,连续几天加班,每天出门孩子还没起来,晚上到家孩子已经睡了,为了能看看妈妈,奶奶只能白天带来银行网点,隔着玻璃见一下。
这样的情景,并没有随着银行智能化进程而改变,反而越来越糟糕,年轻人感觉性价比太低了。
第二,辉煌只属于曾经,收入不升反降。
银行里的老员工,经常跟我们聊银行的往事,他们是真的享受到了银行的红利。
比如十五年前,银行普通员工的年收入就有五六万了,那可是全国平均工资的两倍多,一年的工资就可以在县城买一套房子了,更别说主管甚至行长了。
可十多年过去了,银行员工的收入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却出现了退步的迹象,伤了不少员工的心。
国有银行的应届毕业生,每个月到手的工资就是4000元左右,加上年终奖,可能才刚刚达到08年的标准,但现在的物价和房价,和当年早已不是一个量级了。
光有理想吃不饱饭,工作还是为了服务生活,年轻人尽快止损是明智之举。
第三,人工智能取代,行业前景堪忧。
现在银行业面临的难题,就是没有客户,利润空间收窄,竞争愈发激烈。
随着网上支付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发展,银行实体网点的存在感越来越弱,连老人家都不愿意来网点办业务,大厅里天天门可罗雀。
年轻人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都有着比较清晰的认知,很明显银行已经不属于朝阳产业了,趁着自己还没有深陷其中,赶紧换一条赛道重新开始。
目前坚守在银行岗位上的只有两类人,一类是工作年限比较久的老员工,职场就业面很窄,也没必要在这么大年纪再折腾了,另一类则是刚刚入行没多久的年轻人,工作充满激情,但稳定性极差。
因此,即使银行每年都大量招收毕业生,但员工的平均年龄逐年递增,也就不足为奇了,如何防止“员工老龄化”,将是摆在银行管理层面前,亟待破解的难题。
(感谢您的关注,我是金融圈小大佬,期待您的咨询和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