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免费领取 4核8G 云服务器,享免费数据迁移服务
前言

“他孙立人就是个卖主求荣的小人,根本就不是什么民族英雄!”

晚年的杜聿明,在和别人谈论起孙立人时,十分气愤的说出了这句话。

众所周知,孙立人是著名的抗日名将,在抗日战争中也曾立下汗马功劳。并且在早期,孙立人和杜聿明同属国民党。

杜聿明为何要这样评价孙立人?两人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恩怨?

抗日名将

1928年,28岁在获得了普渡大学的学士学位后,便回到国内,加入了国民党。

抗战爆发后,日军大量增兵中国,而老蒋又采取不抵抗政策,华北地区迅速沦陷,成为人间炼狱。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打响。

此次会战中,孙立人率领军队在苏州河畔和日军血战两周的时间,为了夺回失去的阵地,孙立人身先士卒,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丝毫不顾及自身的安危。

其他士兵见到长官身先士卒,于是士气大涨,纷纷高喊着“赶走日本人!”,朝着日军冲了过去。

就在孙立人奋勇杀敌之际,日军的炮弹击中了他。他的副官和卫士见状,急忙背着他前往野战医院救治。

宋子文得知孙立人负伤的情况后,马上让自己的弟弟宋子安将孙立人送往香港接受手术与治疗。经过几次手术与治疗,孙立人在两个月后勉强可以坐立,但身体里仍旧残留着一片弹片。

1941年年底,蒋介石将税警总团改编为新38师,任命孙立人为首任师长。

接手新38师后,孙立人将自己在美国军校的经验结合队伍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套训练方案。

次年年初,席卷中南半岛的日军将矛头指向缅甸,派出4个师团的兵力试图切断中国与外界抗战物资运输的通道。
孙立人和他的新38师

中英两个盟国在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协调下,达成了由中国出兵缅甸援助的共识。

随即蒋介石命令杜聿明统帅3个军,共计10万精兵进入缅甸。

进入缅甸后,孙立人奉蒋介石的命令,守卫在缅甸的古都曼德勒。

曼德勒是缅甸中部地区的大动脉,一旦失守,盟军在缅甸战局中将会处于十分不利的位置。

因此,盟军统帅部决定在曼德勒与日军展开一场较量。

但可惜的是,由于英美两国都想要争夺总指挥的位置,导致军队实力无法完整发挥。

1942年4月12日,日军第三师团一个将近2000人的军队,将驻守在缅甸中部油田仁安羌的7000名英军团团围住。

日军在围困英军之后,首先先把他们的水源断掉。

断水两天后的英军,早就无法忍受了,开始了歇斯底里的哀嚎,甚至向英军总指挥亚历山大要求缴械投降。

对此,亚历山大表示如果一天之内没有援军前去,他们可以考虑缴械投降。

短短几天的时间里,英军就已经有两千多人伤亡,主力始终无法突围。

无奈之下,他们只好向中国远征军寻求帮助。

当时中国远征军刚刚到达缅甸没几天,许多士兵还没有休整过来。如果这个时候,让他们上战场,就等于白白送命。

因此,杜聿明直接拒绝了亚历山大的要求,并表示自己绝不会让手下兵去给英军当替死鬼。

对于7000英军被2000日军包围这件事,杜聿明心里是很看不起的。

尤其是在之前的“同古保卫战”中,戴安澜的200师刚到达缅甸,这群胆小的英军便直接跑路,根本不管其他的。

好在戴安澜的200师拼死守护,这才堪堪守住了同古。

自此日军进攻缅甸以来,英军和缅军一退再退,根本没用丝毫斗志,随时随地都想要放弃缅甸,退到印度去。

有了前车之鉴,杜聿明说什么都不愿意让中国远征军去当胆小英军的替死鬼。

为此,双方几乎天天拍桌子吵架,谁也不肯让谁。

最后还是孙立人站出来,表示自己可以从38师中抽出一个团的兵力前去营救被围困的英军。

但孙立人救人是要求的,那就是让英军在原地坚守48小时。

在得到英军的肯定后,孙立人立即带人前往仁安羌进行援救。

战斗开始后,双方之间的交战十分激烈。

113团第一营的营长杨振汉奉命冒着日军强大的火力渡河,双方在河岸展开了惨烈的肉搏战,阵地三得三失,直到后援部队赶到才稳住了阵地。
与此同时,第三营营长张琦率部到达油田,对日军发起了猛烈进攻。

但好几次的冲锋,都因为日军强大的火力而败下阵来。

眼见久攻不下,孙立人下令让从侧后方猛攻敌人。

经过两天的苦战,终于将日军歼灭看,解救了被围困的7000名英军,同时还夺回了被日军缴获的武器。

仁安羌之战是孙立人的成名之战,也是中国远征军出征后扬威国际的大胜仗。

日军在缅甸战争西线中接连击败英缅军,并打算继续北上,但在仁安羌一战中遭到了中国远征军的痛击,伤亡惨重。

趁着这个机会,孙立人决定集中全师的兵力对日军发起法攻,稳定西线的局势,确保远征军主力在中路的安全。

但英军的指挥官亚历山大却认为应该将兵力重点放在西线,他认为应该将远征军的主力放在英军的右侧,方便互相配合。

对于亚历山大的小九九,杜聿明心里很清楚,对方这是想让远征军当他们的人肉沙包,阻挡日军的进攻。

对此,杜聿明自然不肯同意,双方再次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为了稳定双方的情绪,也为了维护两国之间的关系,中国远征军的总指挥罗卓英选择同意亚历山大的要求。

罗卓英原本以为就算英军再怎么害怕,好歹也是一个军队,有着军人的血气和硬气,应该可以抵挡一阵子,到时候他们再做其他部署。

可让罗卓英没想到的是,英军早已经成了一盘散沙,都不用风吹,走几步就散了。

在队伍前进的过程中,英军面对突如其来的日军,根本没有任何抵抗力,只会一味地让远征军保护他们。

不久后,日军再次占领了仁安羌,这让新38师将士的浴血奋战全都付诸东流。

紧接着,英军指挥又让新38师渡过伊洛瓦底江,掩护英军安全撤退。

东路的日军在攻占了远征军后方的基地,切断了缜缅公路。

英军指挥得知后,立即下令让英缅军全部过桥,紧接着又派人准备将伊洛瓦底江上的大桥炸毁。

桥炸毁了,后方掩护他们撤离的远征军只能待在原地,英军是完全不考虑远征军的死活。

孙立人得知这个消息后,提着枪找到了英军的指挥,用枪指着对方的脑袋,这才避免了远征军被当成垫脚石。

杜聿明和孙立人的恩怨

成功渡过伊洛瓦底江后,英军指挥又打算派兵前往曼德勒,准备跟军大干一场。

可杜聿明却不同意,他认为日军很有可能就在眼前,且拥有庞大的兵力和武器。

因此,杜聿明认为放弃曼德勒,转移到其他地点才是最好的选择。

双方又一次爆发了争吵,就在这时,日军已经悄悄来到了盟军的后方阵地,发起了反击。

见状,杜聿明急忙派戴安澜的200师前去支援。

一场激战过后,远征军成功夺回了阵地,但日军的援军源源不断的涌入,200师的将士们已经精疲力尽,就连弹药也所剩无几。

见此情况,英指挥下令立即撤退至印度,并让远征军为他们垫后。

英军接二连三的行为,彻底激怒了杜聿明,他不愿意再让自己手下的兵白白丧命,于是决定带着远征军回到云南。

随即,杜聿明让孙立人的新38师负责垫后,却遭到对方的拒绝。

孙立人之所以会拒绝,是因为返回云南的道路已经被日军截断,他们想要回去就必须要通过野人山。

而野人山是座原始森林,里面到处都是蛇虫鼠蚁,并且还有不少沼泽地和瘴气,一不小心就会丧命。

但如果跟着英军撤退到印度,伤亡可能会小些,孙立人心疼自己的士兵,所以宁愿跟着英军撤退,也不愿意让他们去野人山。

两人谁也无法说服对方,便决定各自带队,分道扬镳。

就这样,杜聿明带着1万多人的部队进入了野人山,而孙立人则是跟在英军后面,负责掩护他们撤离。

从野人山出来后,原本1万多人的队伍,只剩下不到3千人,杜聿明自己也患上了不少病。

反观孙立人的队伍,除了在遇到日军有伤亡之外,其余的将士全都平安回到国内。

也正是因为这件事,让杜聿明恨透了孙立人。

在杜聿明看来,英军不拿远征军士兵当人看,可孙立人还心甘情愿为他们打掩护,这就是“卖主求荣”。

为了解恨,杜聿明多次针对孙立人,并抢了他不少功劳。

晚年时,杜聿明跟别人说起孙立人,还怒骂他是一个“卖主求荣”的人,根本不是什么民族英雄。

内容分享:
注册免费领取 4核8G 云服务器,享免费数据迁移服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