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一生之中,参与了20世纪最伟大的两件事,原子弹和中国革命,我愿一辈子扎根中国。”
这位美国著名的核物理专家,亲手打造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的人,和她的丈夫,在中国生活了一辈子。
养了一辈子牛的她被称为“中国乳业的袁隆平”。
2004年,一位美国老妇人从北京市公安局领到了“外国人永久居留证”,成为新中国建立以来,第一个拿到“中国绿卡”的人。
她的本名叫琼·辛顿,但她更喜欢人们用她的中文名字称呼她:寒春。
虽然她衣着朴素,满脸皱纹,环顾四周,家中更是没有一件值钱的家具。
但她传奇的一生,让人惊叹不已。
01
1945年,美国的核试验成功,一朵巨大的蘑菇云在洛斯阿莫罗斯的上空升起。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威力巨大的爆炸裹挟着尘埃,核爆中心点的地带已经留下了一个坑洞。
十公里范围内的动植物都遭受了灭顶之灾。
这足以证明这件武器的杀伤力和价值。
在欢呼雀跃,扔帽庆祝的人群中,却有一个人融入不了欢庆的氛围,脸上布满了阴云。
她便是琼·辛顿。
“琼,你为什么不开心呢?”
她是人群中最有理由开心的人,她作为年龄最小的科学家参与了这次的科研,而且,她还是队伍中极其稀少的女性工作者,这份殊荣足以让任何人功成名就。
然而,琼·辛顿从这颗原子弹爆炸的过程中,看到了未来人类的苦难。
如此破坏力巨大的武器,终究会带来和平还是更多的战争?
这种后怕一直伴随着琼,让她陷入了无尽的怀疑,直到美国向日本投下了两枚原子弹。
这两枚原子弹均是由她研制,并根据她的研究投放的。
看着一片寂静的广岛和长崎,琼的怀疑烟消云散了,取而代之的是巨大的痛苦。
在她眼中,她看到的不是一场战争的胜利,而是在原子弹的阴云下受难的全体人类。
“只要还有原子弹,人类就不会安全。这不是蘑菇云,这是人类的骨头和血。”
她对同事们说。
“科学不应该是这样的,如果科学是这样的,那么,我想要的就不是科学。”
琼惊觉,自己的才华,已经成了美国政治家的帮凶,而自己不过只是一颗棋子,甚至还不如棋子。
她是载誉无数的青年物理学家,也是前途无量的核研究人员,每年手握50万美元的专项奖金。
这样的身份,这样的殊荣,换作其他人,连眼睛都不会眨一下,面对金钱和地位,很少有人能够抵挡诱惑。
然而,在琼的眼里,这根本就不算诱惑。
她心中的人间大爱远胜一切,她想要造福人类,而不是带来灾难和毁灭。
琼放弃了“曼哈顿计划”,放弃了威斯康星大学,甚至放弃了美国。
02
其实,琼·辛顿能做出这样的选择一点也不奇怪。
她的家庭是芝加哥当地的名门望族,从童年时期开始,琼接受的就是人文主义教育。
琼的爷爷是美国著名作家伏尼契,奶奶是曾经写就革命巨作《牛虻》的艾赛尔,父母亲一位是科研人员,一位是教育家。
在这样的家庭长大,琼难免会对世界和人生多一份思考。
衣食无忧的琼从小就被奶奶教育:“要做正确的事。”
“正确的事,就是对人类有益的事。”
巨大的蘑菇云让琼·辛顿幡然醒悟,研制原子弹无疑与自己的初衷背道而驰,她认为,科学不能成为政治的帮凶,甚至附庸。
这样的行为,无法打造一个人人平等,没有压迫的世界。
于是,她毅然决然地向美国请辞。
就在万般迷茫之时,她接到了老朋友欧文·恩格斯特的来信。
信里,欧文用热情洋溢的口吻劝琼来到中国看一看,并向她炫耀自己的中文名字“阳早”。
阳早的信让琼动心了,这封信在她的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她想要去看看让阳早痴迷的古老大国,亲眼见证那个“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的地方。
1948年,琼·辛顿卸掉了自己核物理学家的身份。
同年,她打点好在美国的一切,在家人的反对声中,奔赴中国延安。
03
在宋庆龄的安排下,琼千里迢迢,辗转来到了陕西省的延安。
在那里,她看到了自己的老朋友阳早。
“这个名字,是为了纪念一位牺牲的老朋友。”阳早向她介绍了自己名字的由来。
虽然琼初来乍到,但是阳早可是个老革命了,自从他读完了《红星照耀中国》,就来到中国投身革命事业,如今,他在陕北已经数个年头。
甚至,阳早的行为举止也都与当地的中国人无异。
看着抽着旱烟袋,穿着棉袄的阳早,琼非常震撼。
在延安生活的日子,让琼对中国这个古老大国有了新的认识。
在延安,随处可见与民众打成一片的干部,他们能坐在一起聊天干活,吃穿也没有差别。
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真诚幸福的微笑,投身于延安后方的建设,就连不会耕地的阳早都养了几头牛,尽自己最大力量为孩子们提供新鲜牛奶。
琼从来没有见过这幅景象,也从来没有见过如此深受人爱戴的政治领袖。
在延安,每个人都在为中国革命出力,每个人都在为自己和革命区的未来奋斗。
这里没有芝加哥和纽约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整个延安,就连电灯都找不出来几个,但是,这里的人燃烧的熊熊热情,却足以照亮人心。
在那段与陕北农民同吃同住的岁月,是琼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
琼一点也不想念美国,她被中国人的热诚感染,一刻不停的忙碌,内心充满了力量。
这让琼再次燃起了造福人类的理想,她将这种理想寄托在延安和中国人身上。
她在自己的日记中一笔一划写下:“有些梦想,虽然渺茫,但并不是不可能实现,延安就是人类的希望。”
很快,在乡亲们的撮合下,阳早和琼相恋了,在陕北高坡的一个窑洞中,他们举行了婚礼。
婚礼仪式上,一个大学教授为琼取了一个中国名字。
“寒春,阳早,本来就是一个名字嘛。”西北农大中文系的老教授说。“寒春这个名字你喜欢吗?”
那一天,美国的琼·辛顿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中国的寒春,一个胸怀大爱,热爱革命的女人,她决心在这片一穷二白,同时多产丰饶的土地上,奉献自己的一生。
04
“共产主义需要牛奶,我一定要让每个人喝上牛奶!”
这是阳早和寒春夫妻俩的目标,有了目标的两人,开始想方设法在后方搞奶牛养殖。
阳早是畜牧业出身,对养殖奶牛略懂一二,但是物理学家寒春对此是一窍不通。
刚起步时,寒春感到困难重重,没有任何人的帮助,他们只能从零开始,自己摸索。
面对语言不通,寒春经常向当地的农户请教,奶牛生产时,她更是因为担心坐在牛棚外守了整整一夜。
皇天不负有心人,寒春和阳早养殖的奶牛,成了延安最大的营养来源。
不仅如此,阳早和寒春还坚持不往牛奶里掺水。
1949年,初尝战果的阳早和寒春准备前往内蒙古,专门建立自己的农场,专门供给牛奶。
在前往牧场的途中,他们接到了新中国成立的好消息。
寒春喜极而泣,用不流利的中文对阳早说:“好家伙,我们终于建立了一个新国家,真是太了不起了。”
与此同时,寒春和阳早也在内蒙古和陕西的交界处建起了农场,与当地的牧民打成一片,大大推动了我国乳制品制造业的进步。
05
1952年,在夫妻俩的梦想即将实现时,寒春却遇到了麻烦。
她应宋庆龄的邀请,前往亚洲太平洋和平会议发言,在进行演讲时,不慎被潜伏的美国间谍拍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