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有个新闻,中国钢琴市场崩了。
2017年至2020年,中国每年的钢琴销售量平均为40万架,远高于美国3万架的年均销量。同期,中国学琴人数达到约4000万人。自2022年下半年以来,我国乐器行业的需求转弱,到了今年崩了。
许多人分析,一是因为经济下行,许多中产家庭经济压力增大,而孩子学钢琴则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学钢琴一节课300-500元不等,一年下来也得1.5-2万不等,买个好点钢琴最少2、3万起。学个8年,怎么也得个15-20万不等。
这对许多家庭来说是一笔不晓得开支,所以很多家庭的孩子都不再学钢琴了。
还有就是国内取消艺术特长生中考加分政策。
这样一来,许多家长强迫孩子学钢琴的热情骤降。
因为学了没用,那还学它干啥呢?
中国人是最现实的。
前一阵子有个新闻,一个外卖员在商场弹钢琴,被顾客们围观。一曲弹完,他立即接单送外卖去了。
一个家长看到这个新闻,顿时破防了。
因为在她心目中,弹钢琴是一项高雅的艺术,是阳春白雪,绝不是一些下里巴人可以接触的。但外卖员居然也会弹钢琴,而且弹得还不错,顿时让她难以接受。
连外卖员都会弹钢琴,那么弹钢琴还算什么高雅艺术?
那还让孩子学钢琴干啥?
下面我要发表暴论了。
作为一个80后,出生在城市平(贫)民家庭,我从小也没学过什么乐器。尽管小学有小号队、鼓队、铜铙队等,我去过两天,实在受不了震耳欲聋的聒噪就溜了。
这件事给我一个教训,就是学课外班、兴趣班,一定要先有兴趣再去学,否则不但从中得不到乐趣,反而得到了痛苦。
当然如果不知道自己是否有兴趣,可以先去兴趣班上一个月,有没有兴趣就知道了。
但对于艺术这玩意,天赋可比努力重要多了。
如果是一个有天赋,那么就该大力培养。但如果没有天赋,没有艺术细胞,真的不建议。花钱太多不说,还耽误了孩子学习其他特长的爱好,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心理受到很大创伤,挫折感失败感很严重。
重复、枯燥、日复一日的乐器练习,许多成年人尚且无法坚持,更别说孩子。那些对乐器毫无兴趣的孩子,让他们练习乐器无异于上刑。
有很多学琴的家庭,父母和孩子跟仇人似的。
在我小学的时候,当时的孩子流行学电子琴,当然当时能买得起电子琴和学的起电子琴的家庭也不一般。
每天放学后,吃过晚饭我和几个同学就在学校操场瞎玩,而一些孩子则在一间教室里学电子琴,有时候我们会趴在窗户外好奇的看。电子琴老师有时候会出来把我们赶走。
当时还小,对那些学琴的孩子也说不上是什么感觉,只是觉得他们跟我们不一样。或许有一点点的自卑和羡慕吧。
这么多年过去了,也不知道那些学电子琴的孩子都怎么样了?
曾看过一部电影《钢的琴》,后来又拍成了电视剧。
故事大概讲的是90年代一个东北钢铁厂的下岗工人,为了争夺女儿的抚养权,给正在学钢琴的女儿在废弃的工厂中铸造了一架钢铁制成的钢琴。
因为女儿有学钢琴的天赋,所以父亲即使下岗了,也要砸锅卖铁培养女儿。
故事十分感人,在豆瓣据说是零差评。
记得高中时,有两个拉小提琴的同学来我们插班补习文化课。
在闲谈中,她对我说,一般家庭条件千万别学乐器,贵到飞起,一般家庭连上课费都付不起。
虽然不是很理解她的话,但记住了。
经过多年的社会毒打,我已经成为一个生存主义者了。
对于兴趣爱好这种,都要为生存服务。当一个人连生存都成为提的时候,什么兴趣爱好都是扯淡,都要抛弃。
尤其是对于穷人来说,生存是第一位的,理想不重要,生存才重要。
具体可以参考马斯洛层出需求理论。
那个送外卖的外卖员,他会弹奏钢琴,可有什么用呢?还不是照样送外卖?
都说技多不压身,可学了屠龙之技又要什么用,根本改变不了自己的贫困的生活。
如果成不了专业的,这个钢琴学来真的没用。
普通人想靠艺术吃饭很难,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学它干啥?
普通家庭你要清楚你和人家是不一样的,人家成不成根本无所谓,你要是不成的话纯纯浪费钱和时间,甚至人生都耽误了。
以前央视有个诗词大会,第三届冠军是一个外卖员雷海为。
主持人董卿对雷海为说:“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
雷海后来成了四川一所语文培训机构当一名培训语文老师,他的工作是为孩子们讲诗,参与语文教材的修订等。
说真的,诗词这玩意是茶余饭后的爱好,当一个人面临生存危机的时候,这些爱好都要为生存让路。雷海为是幸运的,他通过参加诗词大会出名,得到了一份语文老师的工作。虽然说不是改变了命运,但起码比风里来雨里去的外卖员要强得多了,也算是他在送餐间隙背诵诗词的一种回报吧。
但那些没有改变命运的外卖员呢?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当前从事外卖和快递行业的人数规模已经突破8400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