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云】云服务器、云数据库、COS、CDN、短信等云产品特惠热卖中

1928年,宋哲元任陕西省主席兼剿匪总司令期间致力于肃清当地的土匪势力,其中的头目党玉琨被击毙了两千多同党,还被俘获了5000名俘虏。

在面对这5000人如何处置的问题上,宋哲元斩钉截铁地说道:

“我宁愿背下千古罪名,也要杀掉这5000俘虏!”

宋哲元为何态度如此强硬?背后又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

这一切也都让人感到好奇。

年少好学,志向远大

1885年,宋哲元出生于山东省乐陵市的一个读书人之家。

当时正值清朝末年,世道混乱,人心惶惶,这样的乱世毁了不少家庭;同时也塑造了像宋哲元这样的一批有识之士。

在宋哲元的记忆中,父亲经常外出学习,但却并没有缺失对他童年的陪伴,那一封封写满了关心字眼的信件都让宋哲元印象深刻。

也许是被父亲所影响,宋哲元也养成了热爱读书的习惯。在他识字后就经常待在父亲的书房里,捧着一本大块头看得津津有味。

在宋哲元成长期间,他亲眼目睹了许多悲剧的发生。

看着被打压得抬不起头的老百姓们,他更加深刻地意识到父亲之前在信中写道“唯有新的知识和力量才能救中国”的含义。

那时的他虽然还不知道革命是为何物,但想要改变现状,让手无寸铁的普通老百姓不再受欺负的志向已经在他的脑海中渐渐产生。

在正确的启迪以及自身天赋的加持下,宋哲元很快便展现出了他远超同龄孩子的见解与观念。

上学期间,少年宋哲元遇到了一位同样拥有强烈爱国情怀的先生。先生在讲述课本知识之外还十分喜欢向他们传输一些先进思想,这让宋哲元受益颇多。

一次,先生以人生规划为题让他们撰写文章,而宋哲元的文章却让他眼前一亮。宋哲元在方格纸中一笔一划的认真写道:

“如今之中国,世道混乱,人心惶惶,急需有识之士。尔等之辈不可忘却国耻,应为国家奋斗,为人民奋斗。”

先生教书这么多年,还是第一次遇到志向如此远大的学生。那天,宋哲元被叫到办公室,两人没有了师生之间的身份限制,像是朋友一般谈论了许多事情。

在聊天过程中,哪怕是教书多年的先生也被宋哲元这个少年郎的见解与认知所深深折服。他拍着少年稚嫩的肩膀,心中是说不尽的感慨。

“哲元,为师教书这么多年,见过太多浑浑噩噩,不知为何读书的学生,像你这样的真是少见。如今你即将毕业,为师希望今后你能够始终保持这样的志向,真正做出一番大事业来!”

宋哲元的成长离不开父母与恩师的教诲,当然后来的他也并没有辜负这些殷切的期望,选择加入革命,为国家,为人民的事业奋斗。

加入革命,为国奋斗

1907年,宋哲元考入北洋陆军第六镇随营武备学堂,成为了一名真正的预备役军人。

在人才济济的学堂中宋哲元依旧脱颖而出,又先后遇到了多位爱惜人才的知己,在他们的帮助下开始一点一点开拓自己的革命事业。

凭借在战场上的优异表现,宋哲元一路晋升,短短几年时间就被提升至陆军少将。

对于这样的荣誉朋友们都调侃他今后可以安心“养老”了,可宋哲元并没有被这样的思想所同化,哪怕现在身居高位,每次战役仍然冲在最前线。

1924年的一场战役中,宋哲元再次展现了他过人的领导本领和绝佳的勇气信念。

那时的他们在地理位置和人员数量上也都处于劣势,就连自己战友们都觉得这场战争必输无疑,而宋哲元却创造了奇迹。

他在作战之前对敌军放出的挑衅话语充耳不闻,专注于制定自己的战略计划,那从容不迫的模样仿佛已经锁定了胜局。

而现实情况也没有让人失望。因为对方过于轻敌,再加上宋哲元的正确指挥,这场战役最终以宋哲元带领的军队取得胜利而结束。

内容分享:
【腾讯云】即时通信IM接入AI服务,高效构建智能聊天能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