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提到陈锡联同志,大家肯定不陌生,他是我军中赫赫有名的“小钢炮”,也是同志们眼中的“当代赵子龙”,将一生精力都奉献给了革命事业。
可惜1982年,他却听闻噩耗,次子陈再文因空难丧生。
中央派人去慰问,结果反倒是他的一句话,让前去安慰他的同志落泪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陈锡联将军有着哪些传奇故事?在儿子遇难后,他又与同志们说了什么?
一 、战场上的“小钢炮”
1915年,陈锡联出生于湖北黄安,他14岁就加入游击队,15岁就开始跟着鄂豫皖红军战斗了。
别看他年纪小,打起仗来却很勇猛,所以大家才纷纷夸他“人小志气大”,送了他个“小钢炮”的绰号。
“只有叫错的名字,没有起错的绰号”,这句话用在陈锡联身上很贴切。
“1930年攻打杨家寨”是陈锡联首次参加大规模战斗,当时战场上子弹纷飞,好多同志冲着冲着就倒下了,可陈锡联一点也不害怕。
不仅如此,他甚至连枪都没有,拿着一把大马刀就直接冲上了敌方高地,最终取得了战斗胜利。
而这场战斗也是鄂豫皖红军首次实现大规模歼敌。
有了“杨家寨一战”的经验,陈锡联迅速适应战场形势。
在“攻打平汉路”“诱敌黄安县”的过程中,陈锡联更是始终活跃在战场最前沿。
等到“四姑墩战斗”之后,他“小钢炮”的绰号,更是彻底叫开了。
就连徐向前,都听说了我军之中有个“小钢炮”,后来还帮了他个大忙。
原来,由于在战场上表现骁勇,陈锡联很快被晋升为班长。
在同之前的班长孙玉清碰头的时候,两人都很高兴,孙玉清更请他去街上吃了口早饭。
原本只是件小事,可是因为张国焘的原因,陈锡联等人遭到了误解,被抓了起来。
后来徐向前得知了这件事,直接拍桌子并生气地说道:
“几个小孩子家里穷才出来革命的,抓他们干什么?抓了的,赶快放掉,没有抓的,也再不许抓了!”
因为这件事情,陈锡联一直很感激徐向前。
1990年徐向前病危之际,陈锡联特意去医院看望,望着虚弱的徐向前,陈锡联再止不住眼中泪水。
“徐老总,当年你救我一命,现在我真希望能还给你啊!”
当然,这是后事了,而徐向前对陈锡联的认可,完全是陈锡联在战场上的优异表现换来的——
对抗四川军阀田颂尧的过程中,陈锡联趁夜色带人反扑,歼俘不少敌人;
在对抗刘湘一部过程中,他更是带头破“神兵”,大大鼓舞了我军士气。
这一系列作为,体现出来的可不仅仅是“勇猛”,还有不俗的军事天赋。
正因为他有天赋、肯学习,所以后来“小钢炮”才能蜕变为“赵子龙”!
二 、深入敌后的“赵子龙”
1937年,陈锡联已经成为刘伯承麾下的一名团长。
而他带领769团很快接到了一个艰巨的任务,作为先遣团渡过黄河,阻拦日军的前进步伐。
出于对陈锡联的信任,也是为了保护陈锡联等人的安全,当时的八路军副司令员彭德怀给予了陈锡联很大的自主权。
“你们在敌后独立运动,遇到敌人,可以自己决定打不打,什么时候打,可以报告之后再打,也可以打完再交报告。”
带着彭德怀等人的期许,陈锡联一部2900多人乘坐羊皮筏子渡过了黄河,深入敌后与敌人打游击。
在游击斗争的过程中,陈锡联意外得知了一件事情——在阳明堡南边,居然有一个日军机场!
当时忻口、太原等地区成天被日军轰炸,飞机就是从这里起飞的。
要是能把机场毁掉,不仅能大大挫败日军嚣张气焰,也能保证我军其余部队以及忻口、太原等地民众的安全。
可是这项行动也必定有着巨大风险,且不说机场有多少日军驻守,光是日军在机场外面部署的防御工事和密集警戒线就不好突破。
再者说了,陈锡联一部本就是“孤军深入”,打掉机场后能否顺利脱身?
同其他人简单讨论后,陈锡联决定亲自带侦察兵去机场周围“探一探”。
原本大家没抱多大希望,谁曾想几次侦查后,还真让陈锡联找到了机会!
日军的大部队驻扎在阳明堡镇里,只派了两百多人日夜守在机场北侧;
另外警戒线和防御工事虽多,但日军防备心比较低,还是有机会突破的。
陈锡联等人潜入敌后,本就是抛下了生死,想为抗击日军做一番贡献的,于是他们商量过后决定在10月19日展开夜袭。
彼时,日军还没反应过来,陈锡联就已经带兵包围机场,同时让小队往里冲了。
等日军骤然惊醒,展开反击,却发现他们的机枪是固定在机头上的,不仅打不到我军士兵,而且还怕把前面的飞机打得稀巴烂。
陈锡联要的就是日军“仓皇应战”的效果,眼看时机差不多了,他让战士们往飞机“肚子”处扔手榴弹。
结果不到一个小时就把敌方24架战机全部摧毁了,守卫机场的卫兵也死伤大半。
这次“奇袭”,可以说震惊了所有人,连蒋介石都不得不通令嘉奖他们,给他们发奖金。
邓小平后来更是亲自同陈锡联说道:
“你是能打仗的,是个将才!”
“将才”不仅得会带兵打仗,还得会看人用人,而一点在陈锡联的身上也体现了格外突出。
不知大家是否听过“陈锡联不识黄金却识人”的笑谈?
三 、“不识黄金却识人”
那时候陈锡联还在红30军263团当政委,好不容易打下了四川军阀刘存厚占领的达川区,陈锡联把缴获的大量银圆、物资都上缴了。
可是李先念和郑义斋下来视察的时候,却望着他的床下说:
“你怎么敢把这么贵重的东西私藏的?”
原来,陈锡联床铺底下垫着厚厚的几摞金砖。
说“私藏”其实也不恰当,因为陈锡联完全是把金砖当砖头来用的,没有一点要掩饰的意思。
这也是为什么李先念和郑义斋进了屋子之后,一眼就能望见。
听到“贵重”二字,陈锡联也懵了。
因为在他看来这是黄澄澄的铜块,根本不值几个钱,所以当时不仅拿来垫床,甚至有战士还给丢到了粪坑里。
听陈锡联这么一番解释,原本又惊又怒的郑义斋才松了口气。
而得知这不是“铜块”而是“金砖”,陈锡联也尴尬挠了挠头,知道自己闹了笑话。
反倒是当时担任红30军政委的李先念不以为意,主动开口安慰了他:
“锡联同志不知道这是什么也很正常,毕竟我们也只是听说过,没见过这玩意嘛,今天我们也都算是开了眼界……”
后来,陈锡联让人把丢在角落里的“铜块”收集起来,丢到粪坑里的那些也都打捞上来洗了个干净,然后一同交给了总经理部,这件事才算是告一段落。
后来陈锡联还时常同人说起这件事,倒也是一桩趣谈。
其实,当时陈锡联等人认不得的可不只是黄金,像牙膏、笔记本甚至是装在袋子里的白面,大家都不太能认得出来。
甚至还有把白面当涂料用的,闹出这样的趣事也情有可原。
别看陈锡联认不得“黄金”,看人可是一看一个准。
他很擅长发掘人才,像李德生,就是他一手发掘出来的革命干将,在抗战和解放战争中立下卓越贡献。
后来陈锡联去世的时候,李德生专门撰文写道:
“这是与我相交六十年,情谊笃厚的领导与战友啊!”
无论有多高的职务,陈锡联身上始终都带着革命之初的那种真诚与质朴。
无论是行经途中、战斗间隙还是平时训练的时候,陈锡联一有时间就和战士们聊天谈心,坚定他们的革命理念,同时也传授他们革命经验。
也正因为陈锡联将自己和战士们的心“系”在一块,所以他麾下部队才会有着强悍的战斗力,有着在任何险境中都不退缩的决心。
我们前面提到,邓小平夸陈锡联“能打仗,是将才”,恰恰也体现在这里。
1989年的一次谈话中,邓小平如此说道:
“刘邓没到战场上指挥过战斗,每次纵队作战都是各纵队头头指挥的。”
“陈再道指挥了羊山集战斗,杜义德和王近山指挥了双堆集战斗的一面,还有好几个战斗是陈锡联指挥的,我们从没发现有什么不对的……”
邓小平简简单单一句话,却将陈锡联的骁勇战将风采显露无遗。
最难得的是,陈锡联不仅顾了“大家”,还把“小家”也照顾得很好,在陈锡联的教育下,他的几个孩子后来都成为国家栋梁。
四 、陈锡联的子女们
陈锡联的第二任妻子王璇梅,是陈赓夫人王根英的妹妹,从这个角度看陈锡联和陈赓算“连襟”,而陈锡联和王璇梅先后有过三个儿子一个女儿。
第一个儿子叫陈再强,他17岁参军,是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高材生,毕业之后下基层历练,最后一路晋升为大校,退休后安享晚年;
第二个儿子叫陈再文,也就是我们开头提到的,因为空难而丧生的那位。
陈再文长得和陈锡联非常像,1959年陈锡联带着陈再文参加国庆典礼时,毛主席看到他的相貌都很惊奇,过了一会才哈哈大笑道:
“你们父子真是一个窑里烧出来的!”
1968年,陈再文效仿父亲和兄长加入了军队。
由于身体条件比较出色,头脑也很聪明,部队安排他去当飞行员。
王璇梅一开始不太支持这件事,毕竟在天上飞不太安全,不过王璇梅还没来得及反对,陈锡联就用一句话说服了她。
“加入军队就要服从安排,我看当飞行员也没什么不好的。”
陈再文也对蓝天充满热爱,他在训练中表现得十分出色,一度被评为优秀飞行员。
只可惜他还没来得及绽放光彩,就在1982年的空难中殒命了。
彼时,陈再文等人在一架广州飞往桂林的三叉戟266号飞机上,飞机机长是陈怀耀,陈再文则是副机长之一。
因为落地前飞机提前降低了高度,最终撞在了山上,陈再文等机组人员和一百多名飞机乘客无一幸存。
这无疑是一起悲剧,人们在悲痛之余还得做善后工作,组织上特意派人慰问了罹难者家属,包括陈锡联同志。
陈锡联虽然承受了丧子之痛,却忍痛宽慰大家道:
“飞行员出事,是在所难免的,家中的事情我会处理好,只希望其他飞行员能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莫要再让悲剧发生……”
听到这番话,前来慰问的同志又是钦佩又是辛酸,后来竟忍不住落泪了。
白发人送黑发人,又怎么会不悲痛呢?不过是强撑着罢了。
第三个儿子是陈再方,他比陈再文小一岁,却是和陈再文同一年参军的。
陈再方是陈锡联几个孩子中职务最高的一个,2004年被授予少将军衔,2011年被授予中将军衔,主要是在装备部任职。
除了三个儿子,陈锡联和王璇梅还有一个女儿,叫做陈再芬。
她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为祖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了毕生精力,同样值得我们钦佩。
回首往事,陈锡联将军半生戎马,为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和平年代里,他也没有躺在功劳簿上,反而恪守自己的职责,为新中国的发展献策献力,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希望大家能从他的故事中有所收获,领略陈锡联将军的英勇与智慧,也领略他的拳拳爱国之心,同他一样找到热爱的事业并奋斗终身。
参考资料
《“小钢炮”陈锡联传奇人生》 人民网
《缅怀开国上将陈锡联:从小钢炮成长为现代赵子龙》 人民网
《开国上将陈锡联后人现状如何?》 新浪网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