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12月10日,黄帅在北京朝阳医院因病去世。很多年轻人对这个名字感到很陌生,但是在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她却是家喻户晓的“反潮流小英雄”。
1973年秋,北京郊区的一所小学里,语文老师齐鸿儒布置了一项家常便饭的作业——写日记。
那天,齐鸿儒老师批评了一名不守纪律的男生,语气中有些急躁。他说“真想拿教鞭敲你的头”,黄帅觉得老师这句话使课堂气氛有点紧张,便在日记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老师能够耐心地对学生进行教导。
这本是学生对老师的善意建议,但齐鸿儒却感到自己被质疑与冒犯。第二天一早,他来到教室,当着40多个小学生的面,严厉批评她“缺乏基本道德,无知无畏”,之后,他让黄帅当场站到角落里,面朝墙壁进行检查,并且禁止任何同学与她说话。
11岁的黄帅还是个心智幼稚的小女孩。她在壁角啜泣,感到莫名其妙和委屈,黄帅在家中闷了几天,萎靡不振。
小小年纪的黄帅沮丧不已,经过深思熟虑,黄帅给《北京日报》社会版写了一封信,她认为老师不应公开自己的日记,也不该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处罚自己,她说这让她很伤心,希望报社能给个说法。
那时正值全国在教育界寻找一个典型,批判所谓“修正主义教育路线”。黄帅的来信,正好成为了突破口。
报社记者对黄帅日记的几句话进行了删减和修改,添加了重重暗示和导向,配以意味深长的编者按语,在1974年12月公开发表,之后这篇报道又在中央媒体的头版头条全文转载。
命运的齿轮就此悄然转动,黄帅安稳的生活天翻地覆,在舆论与政治的推波助澜下,她一夜之间成了全国闻名的“小英雄”,这场运动还被称为“小学生运动”,多地中小学纷纷仿效,掀起了“反师道尊严”和“反资产阶级复辟”的野火。
1974年迎来高潮,“小学生运动”逐渐平息,有心人开始在报刊上发文,批判这个“骄傲自大”的女学生,说她还太幼稚。
黄帅身陷命运的风口浪尖,她开始遭到许多同学与老师的排挤欺负,她的学习和生活全面受到严重影响。
更令她痛心的是,家人也沦为牺牲品,她的父亲作为资本主义学术权威,被隔离审查了一年,随后开除公职、开除党籍,母亲因忧郁成疾,身体每况愈下,妹妹春华还很小,但也在学校受同学欺负。
一家人濒临崩溃边缘,当时15岁的黄帅成了这个家的支柱,她认为自己有责任为家人发声。在反复考虑后,1981年元旦,她给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和中纪委各写了一封信,阐述父亲的冤情,恳请组织平反昭雪。
幸运的是,黄帅的信很快得到中央有关部门的重视,调查组很快介入,通过详实的调查,证明黄帅父亲果真冤枉,于是,他被释放出狱,恢复了公职与党籍,一家人终于迎来团聚,生活才真正步入正轨。
其实,黄帅早在1979年就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系,当时父亲还在狱中受审,家庭处境艰难。现在随着父亲的平反,母亲身体也日渐康复,她这才在母校过上了安稳平静的大学生活。
1984年,黄帅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之后她被分配到北京某计算技术研究所,成为一名发展程序员。
两年后,黄帅离开了比较安逸的工作岗位,在老师和家人的支持下,她决定远赴他乡,前往日本留学深造,经过努力,她被东京大学录取,开始攻读信息管理专业硕士学位。
1993年3月,黄帅终于如愿以偿,在东京大学顺利取得硕士学位,毕业后,她选择留在日本,在一家著名IT研究机构找到了体面的工作。
10年时间转瞬即逝。1998年冬,在父亲再三催促下,黄帅决定结束海外生活,与家人一起回国生活。
回到北京后,黄帅成为母校北工大出版社的一名编辑。编辑工作比较轻松,她也比较擅长,生活平稳如常。
2006年,在家人与老师的鼓励下,黄帅出版了个人第一本书——《黄帅心语》,这是一本温暖的散文集,记录了她留学生活的点点滴滴。
曾几何时,黄帅与老师之间一度关系非常糟糕,但岁月可以磨平一切创痛,他们的关系也随时间慢慢化冰释前嫌。
齐鸿儒老师在接受采访时曾公开说过,那时自己确实态度过激,处置不当,但随后被高度政治化也出乎他的意料,他表示,自己并不怨恨黄帅,那时大家都太年轻,做错事情在所难免。
2017年,黄帅不幸因癌症离世,得知噩耗的齐老师立刻赶到医院,与黄帅的家人一同参加了告别仪式。
黄帅波澜壮阔的人生,是那个时代社会缩影,她在日记中一句善意建议,掀起的政治运动改变了她与许多人的命运。
如今回望往事,我们不应苛责批判,而要抱以最大善意和宽容,平和地缅怀这个普通而又不普通的女子,祝福她在天堂安好,同时我们也应深刻反思,在那些乱世浪潮中,有太多无辜的生命牺牲,我们绝不能让历史悲剧重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