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说东南互保运动是地方反抗中央的一次救国之举,也有人认为这次历史事件无异于是一次卖国行为,那么历史书上一笔带过的东南互保,对当时的清政府来说,究竟是好还是坏呢?
所谓东南互保,就是在慈禧跟十一国宣战时,东南各省的督抚们并没有听从慈禧的诏令,反而跟西方列强签署了《东南保护条款》等条约,其目的很明确,那就是为了保护东南各省的和平。
从这一点来说,至少让东南各省的老百姓免受战火波及。说这次事件是一次救国之举也是没问题的。但是作为清政府治下的地方,公然反抗中央的命令,跟西方列强合作,这在有些人看来,这就是在卖国求荣。
东南督抚们的行动
刘坤一、张之洞等东南督抚为何要策划东南互保事件呢?在慈禧以光绪的名义跟西方列强宣战时,要求邮政大臣盛宣怀把诏书下发到各地,但是盛宣怀并没有听从命令,更是要求电信局把诏书扣押下来,电告各省督抚,要求他们不要奉诏。
当时的两广总督是李鸿章,他在得知这一消息之后,直接电告朝廷,认为跟十一国开战是自不量力的事情,他所在的两广拒绝参与。
看到李鸿章如此果断拒绝之后,其他督抚们也认为现在跟西方列强开战,无异于以卵击石,极有可能给大清朝带来更大的灾难,即使公然抗旨,他们也在所不惜。
这一次事件就被称之为“东南互保”,正是由于在书上提及的内容不多,使得很多人对这一事件了解的不多,也许根本就不清楚,在晚清时期,竟然还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对晚清时期的历史,人们大多了解过义和团运动,百日维新运动,即使对慈禧向西方列强宣战的原因也很清楚,唯独不知道,东南各省的督抚们竟然有胆子公然违抗慈禧的命令,这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要知道,在历朝历代,公然抗旨的罪名是很大的,统治者们的旨意,如果没有听从,跟谋反无异。东南督抚们之所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跟洋人开战,即使开战,当时满目疮痍的清政府也打不过。
更为重要的原因是,慈禧之所以开战,是因为她相信借助义和团,跟西方列强开战,有一定的胜算,但是东南督抚们可不像她这么乐观。
义和团清末民间武术团体与秘密教门的混合组织,更是有着“神灵附体”、“刀枪不入”的信条。在慈禧想要废黜光绪,把朝政大权牢牢掌握在手里的时候,谁支持她的决定,她就会扶持哪一方。
义和团一直打着的口号是“扶清灭洋”,对此正中慈禧下怀,当洋人反对她废掉光绪,更是庇护外逃的维新党人,单就这一点,就让慈禧颇为不满。
对西方列强,慈禧是既惧怕又憎恨,义和团的出现,让她觉得,完全可以“借刀杀人”,所以对于义和团打击教会势力,她都是持默许的态度。
虽然嘴上说着要镇压义和团,但实际上她更希望借助义和团的力量对抗洋人。慈禧真的相信义和团有能力打败洋人吗?也许她真的有这样的想法。
作为深宫妇人,她即使再有想法,即使是晚清时期的最高统治者,她的思想也不见得有多先进,对于义和团“神兵附体”,她也许是相信的。
但是东南督抚们可不相信,并且在他们的治下,对义和团运动是极尽镇压,在审时度势方面,慈禧远不如这些地方官吏。要知道,这些督抚们都是跟洋人打过交道的,对中外局势看得更清楚。
所以他们对于慈禧下发的诏书,他们认为是“乱命”,如果奉诏,可能给治下的百姓带来重大灾难,更是让整个中国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为此,他们选择“东南互保”,为得就是保证自己治下的稳定。
慈禧向十一国宣战
八国联军进驻北京,把清王朝推向灭亡的边缘,这都是慈禧向西方列强下达战书的结果,她发布谕旨偏袒义和团。
而义和团是仇视洋人的组织,在得到慈禧的认可之后,迅速进驻京师,到处惩办洋人,不管京城老百姓是否受到了波及,但是那时候京城乱成一锅粥,这却是不争的事实。
慈禧之所以决定跟西方列强开战,是因为西方列强触及了她的底线,在此之前,无论西方列强有任何过分的要求,为了“息事宁人”,她都会选择妥协。
但是这些西方列强提出了四点要求,让慈禧大为光火,她无法再像之前那样,做出妥协。这四点要求,每一条都让慈禧没办法接受。
尤其是让她放弃手里的权力,也就是把朝廷大权归还给光绪,这并不是说西方列强跟有些大臣一样,希望光绪帝执掌政权,而是希望让光绪帝成为他们的傀儡。
慈禧是冥顽不灵的守旧派,而光绪帝能够支持维新运动,从这一点就能够看出,无论经济、文化、军事方面,光绪都希望能够跟西方学习,这更符合西方列强的利益,支持光绪掌握清政府大权,对西方列强来说更有利。
基于这一原因,看到慈禧把光绪囚禁起来,自己再次“出山”,更是大力扶持义和团,西方列强怎么可能坐视不管。
尤其是义和团到处打砸他们在中国的教堂和教民,对他们极端仇视,西方列强以这个为借口,像清政府发难。
即使清政府按照他们的要求清剿义和团,也不可能满足他们的四点要求,尤其是危及到慈禧切身利益的要求,即使对西方列强有惧怕心理,慈禧也会与之一战。
结语
八国联军侵华的结果,在当时不用想也能够知道,虽然慈禧是最高统治者,有着一定的政治手腕,但是面对西方列强,对中外局势的了解,她显然不如地方政府。所以当她发布宣战的诏令,东南督抚们为了自保,违抗她的命令,也是权衡利弊之后做出的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