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2000+节点无盲区覆盖,注册即可免费使用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凤凰卫视大视野《淮海战役全记录》中讲过这样一段往事——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粟裕指挥豫东战役大捷后,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讲道:“我打仗历来慎重。我得有七成的把握才会打,如果只有五六成的把握,风险太大,我是不会打的。而粟裕同志则不同,他是长期远离中央在敌后孤军作战,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中为求生存不得不兵行险招。在这种情况下,他要不敢冒险,部队就活不下去。这就养成了他的作战风格,像豫东战役这样的战场态势,这样的兵力对比,这样五五开的仗,全军也只有粟裕敢打!”

1947年,是解放战争中我军最最艰难的一年。蒋介石调集胡宗南30余万大军进攻中共中央所在地陕北延安。为避免过早与敌展开决战,中央决定主动撤离延安。

自内战爆发至今,我军各大战略区的地盘已被敌人压缩到了极限,无论东北、华北,还是华中、华东,各解放区的根据地,无论是兵源还是物资,都已经到了几近枯竭的地步。

战争究竟该怎样继续坚持下去?

主席在撤离延安后的转战过程中,一直都在思考这个问题。

著名军史作家铁流在“淮海战役全记录”中讲道:

  • “淮海战役之前,国民党具体的军事战略目的,就是压迫我军南线部队,将我军赶出晋冀鲁豫,赶出华东、山东,逼往华北,从而以傅作义部为主,中央军协同,实现其所谓的‘聚而歼之’,在华北地区‘一举荡平’我军南线华东野战军、晋冀鲁豫野战军,以及华北聂荣臻所部。同时,也彻底切断我北线东北民主联军的退路,让林彪所部‘重蹈东北抗联之覆辙’!”

蒋介石的这个战略构想客观地反映出当时整个华夏大地上真实的敌我态势,由于当时的我军在整个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地区均呈现出弱势,而此时的国民党军队拥兵两倍于中共军队,蒋介石希望凭借其强大的战争机器,寻求与我军展开决战,力求速战速决。

此时,主席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党内高屋建瓴地指出:

  • “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按照敌人所希望的那样去行动。我们的战略目标偏要和他蒋某人反其道而行,他想把我们往北边压,我却偏要向南边去,到他的大后方去摸摸老虎屁股,创造新的战场。”

于是,1947年7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中原,开辟大别山根据地,山东的陈毅、粟裕率华东野战军,晋南的陈赓、谢富治率太岳纵队从两翼策应,我军三路大军与国民党军逐鹿中原。

这样一来,敌我两军的主战场就从解放区推进到了国统区。

但是,终究因为敌强我弱,离开根据地挺进中原的我三路大军由于失去了后方的支持,很快就陷入了不利局面。

特别是晋冀鲁豫野战军,跃进大别山途中一仗接着一仗,在腹背受敌的恶劣形势下突破敌人的层层重兵围堵,部队由之前的12万人锐减至不足6万人,处境非常困难。

1948年1月,国民党军队又以5个整编师的兵力对大别山地区进行全面清剿。

此时,晋冀鲁豫野战军进至大别山区已有4个多月,部队严重减员,长期无后方作战,

内容分享:
【腾讯云】网络产品专场特惠,流量包1分钱起,负载均衡7.3折起,最高可领299元NAT网关代金券,速来抢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