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我们都知道,1931年11月29日,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始人邓演达,在南京紫金山麓沙子岗被蒋介石下令枪决,年仅36岁。
那么一个执着追随孙中山革命多年的青年才俊,一个在北伐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一个筹建黄埔军校、深得学生爱戴的教育长,一个忠心爱国而又大公无私的政治家,他为何在如此年轻时就遭受这样残酷的杀害?
1、少年追随孙中山 参加多次革命斗争
1895年,邓演达生于广东惠阳一个普通农家。当时正值近代以来中国频繁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的黑暗时期,但也是新思想启蒙和民主革命萌芽绽放的时代。
8岁的邓演达就立志报国。他经常听长辈们谈论当时风头正劲的革命党人,打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旗号,四处奔波,发动起义。他也渴望为这个苦难的祖国出一份力。于是,他成了一名革命党人的信使,开始了参与革命的生涯。
1905年,10岁的邓演达随父亲到淡水读书,他听到当地盛传的孙中山革命事迹,由衷地崇敬这位民主革命先驱。4年后,他如愿以偿地考入了孙中山创办的黄埔陆军小学。
在黄埔陆军小学,邓演达得到校长邓铿的赏识和栽培。邓铿是邓演达的父亲老友,看着小邓演达从懂事起就立志报国,尤为欣赏。
很快,邓铿就向邓演达介绍、推荐他加入了同盟会,使还不足15岁的邓演达成为同盟会最年轻的会员之一。
加入同盟会后,邓演达终于能直接追随偶像孙中山先生的步伐,投身革命事业。他满怀热情地阅读关于孙中山的著作,并四处收集有关其事迹的传单。
有次,邓演达从码头工人那里要来一叠孙中山在美国募集革命经费时的演讲稿,高兴得睡不着觉,整宿把那些演讲逐字逐句研读了个通透。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6岁的邓演达跟随陆军小学的同盟会成员,迫不及待地参加了著名的黄花岗起义。起义很快就被镇压下去,邓演达幸存下来,在几位老师的指引下从广州逃往香港。
逃亡的日子里,邓演达变卖家当,四处奔波谋生,甚至在码头做过背夫。然而,革命的激情和理想依然滋养着他的心。
有次,他在报纸上读到孙中山发表的一篇革命宣言,当即热泪盈眶:“我一定会回去投奔总理,完成他的中华革命大业!”
2、追随孙中山南征北战 助其重建大元帅府
1913年,邓演达从广东陆军速成学校毕业,任革命军连长,参加了第二次讨袁起义。起义再次失败后,他明白单纯的激情和勇气还不足以推翻腐朽的帝制,必须从根本上强化自身,提高政治和军事素养。
于是,在几位老师的建议下,1914年邓演达放弃了军职,重新回到学校学习军事知识和社会科学。2年后的1916年,他终于如愿从保定陆军军校毕业,立刻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粤军。
在粤军里,邓演达得到机会直接追随孙中山南征北讨,复兴革命大业。也正是在追随的日子里,邓演达逐渐认识到,传奇色彩背后的孙中山,是一个真正自觉地承担民族危亡命运、视天下兴亡为己任的伟人。
1920年,孙中山在广州宣告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准备以重整粤军为基础,向全国范围内发动北伐战争,实现统一。
就在这关键时刻,野心勃勃的粤军首领陈炯明突然发动叛乱并炮轰总统府,孙中山仓皇出走广州,北伐的希望变得渺茫。
危急时刻,孙中山委以重任,任命当时已经是团长的邓演达为西路讨贼军总指挥,率领滇、粤、桂三省联军,全面负责平定陈炯明叛乱事宜。
邓演达受命后立即奔赴前线,同各路军队取得联系,迅速制定出战略方针。在几场关键性的会战里,他运筹帷幄、身先士卒,终于在1922年初顺利收复广州,一举擒获陈炯明。
此战一举扭转北伐淡化的颓势,使民国政府重新站稳脚跟。邓演达坚决按孙中山的方针处置陈炯明叛乱,使北伐的希望重现曙光。孙中山对邓演达的战功给予高度肯定,两人之间的联系也因此愈加密切了。
1924年,在促成国共合作、筹建黄埔军校的关键时刻,孙中山决定委任邓演达进入军校筹委会。军校成立后,邓演达历任教练部副主任、代主任、学生总队长以及教育长等要职。
与此同时,时任校长的蒋介石却暗中怂恿学生排挤共产党员。邓演达为捍卫孙中山“联俄联共”的方针,多次挺身相助共产党员。“中山舰事件”后,他当面指责蒋介石的所作所为违背三大政策,坚持革命必须团结联共。
邓演达的坚持立场触怒了蒋介石,结果被其软禁起来。然而,邓演达在国民党内声望甚高,包括李济深在内的多名领导人都站出来呼吁释放邓演达。最终,蒋介石被迫放人。
一位军官评论道:“邓演达这样坚持原则,敢于与蒋介石抗衡的人不多了。可惜他终究不是那个蒋介石的对手。”他的话得到不少人的附和,大家对邓校长遭软禁一事表示同情和愤慨。
当时一名黄埔学生这样写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