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好多人认为这是我外公的房子,可是当时政府把这房子给他时,没有给他房产证,后来乔冠华和我妈结婚,从报房胡同搬过来,这怎么就变成外交部的了,看来这倒插门女婿不能随便接。”洪晃虽然知道自己的官司一定会输,但是还是不甘心的说出了这句话。
2009年12月的一场官司,外交部诉讼洪晃归还房产。
这场官司闹的沸沸扬扬,很多知名或者不知名的网红都纷纷为这场官司打卡。这所源于北京东城区的一套价值两亿的院子,史家胡同51号,为此也登上了世人的眼球。而事情的根由却要从上上个世纪说起了,难怪洪晃会哀叹说:“你们这是在刨我的根呀”。
北京东城区的那处院子,是史家胡同51号,官司一出,很多人慕名去游览过这个有着大红门的院子,洪晃就是在这个院子里出生的,她从小生在这个院子,也长在这个院子。
洪晃的妈妈是章含之,而对于章含之的了解,老一辈的人都知道是毛主席的英文老师,是中国的外交官,除此外,更被人常提起的,是章含之恋情。
章含之与乔冠华
章含之的第一任丈夫,便是洪晃的爸爸,洪君彦。
洪君彦可以说是当时北大的高材生,在结合之初,很多人都觉得他们是郎才女貌,可惜婚后的生活并不如意。关于这段婚姻关系,曾一度掀起波澜,而最终走向终结,还是毛主席定的调子。
而关于章含之的情感故事,并没有就此完结,经常被人茶余饭后聊起的,是章含之与乔冠华的爱情故事。
章含之和乔冠华都在外交部就职,当时章含之38岁,乔冠华60岁。刚离婚的久的章含之,在一次偶然的交谈后,对乔冠华一见倾心。
乔冠华在谈话间,也对章含之产生爱慕之情,但是因为工作地位的关系,两个人初期只能暗暗传递爱意,他们住的地方都是史家胡同,同时也在一个大院,为了见面畅聊,两个人常常假借去共同好友处的名义约会,久而久之,随着感情的升温,两个人终于不再掩饰,正式的公开了关系。
虽然很多人一直在诟病章乔两人的结合,但在章含之心里,他们之间的感情,是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并且还将其写进了书里。
不光是章含之,乔冠华,也是爱的义无反顾,他为此还和自己的孩子断绝了关系,甚至为了方便,住进了章含之的院子,也就是我们开篇提到的史家胡同51号。
这也是为什么,洪晃会哀叹:“这倒插门女婿不能随便接”。
关于史家胡同51号的所有权纠纷,真的是因为乔冠华和章含之的结合吗?
房子的来源
章含之除了是毛主席的英语老师外,也是章士钊的女儿,这房子,本是毛主席送给章士钊的。
在1918年,毛泽东为了新民会的事情一直奔波忙碌,当时定下一批学生要去法国勤工俭学,但是经费是个极大的问题。为此,毛泽东联系了自己的老师——杨昌济。
杨昌济在收到毛泽东消息后,便及时联系了好友章士钊,当时的章士钊在上海刚被选为南方代表。而章士钊也曾因为反清运动流亡国外,他深知留学的重要性,对毛泽东的行动大为支持。很快,他在上海的商界名流里筹集到了2万元,并一分不差的赠予给了毛泽东。
在当时2万元,是一笔非常大的数目,毛泽东用这笔钱,不仅安排了赴法留学,而且还用在了湖南的革命事业上。
可以说,正是因为那笔钱,让革命拉快了一大步。
难道是因为这两万块钱,所以毛主席要送个院子给章士钊吗?其实不然。
章士钊其实是个很知名的学者,从年轻时候起,便一直在为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奉献自己最大的努力。
章士钊生于1881年,在那个时候,正是中国处于羸弱,民生凋敝的年代。
清朝统治的软弱,外国的侵略,国民的软弱,给章士钊的内心埋下了一颗要改变的种子。
章士钊早期学的是中医,后来因一本《柳公文集》而酷爱文学,也正式因为这本书,章士钊结识了几个他生命中几个重要的朋友,陈独秀、黄兴、章太炎、邹容等人,他们一起创办报刊,一起唤醒国民,一起为了革命事业而努力。
革命总是倍加艰难的,当时的清政府,到处追捕章士钊一行人,多次查封了他们一起创办的报刊,还逮捕了章太炎,邹容等人。
章士钊虽然为了革命在中国的各个地方打游击战,但还是敌不过统治阶级的力量,最后无奈,远渡日本流亡。
这次流亡,虽说是被迫而走,但却给了章士钊一次很好的学习经历,在日本的章士钊,秉着学习救国的心态,不断努力,在日本成立了同盟会。但他却坚决不入盟。当然,日后的章士钊也从未加入任何政党。
在日本学习过后,章士钊还去了前往英国,并在那里完成了法律和逻辑学的课程学习,一直到武昌起义胜利后,章士钊才带着自己的家眷回国。
回国后的章士钊满怀一腔热血贡献祖国,对于当时孙中山的辛亥革命,他从内心里发出赞叹和支持,并和孙中山等人一起主持《民立报》。
但在主持《民立报》的同时,章士钊明显的洞察了在同盟会立的两拨人,两拨人的观点和理论有悖于章士钊的观念和思想,他愤然离职,离开了同盟会。
后来,袁世凯发出邀请,章士钊本欣然前往,但得知袁世凯的保皇思想后,毅然拒绝。当时袁世凯为了邀请章士钊,不仅答应赠送豪宅,还想让章士钊担任北大校长,但都被章士钊一一拒绝了。
受到两次打击的章士钊并没有气馁,后来他接受了曾经的好友黄兴之耀,出发去了南京,并成为了《民立报》的主笔。
虽然和黄兴一起,但在当时的国情环境下,他们的政治生涯并不乐观。在袁世凯的处处刁难后,章士钊只能再度逃亡日本。
一直到1918年回国,而后,在毛泽东的革命事业中给予了重大帮助。
后来章士钊也在出国的学习中遇到了周恩来,两人畅谈甚欢,彼此结下了很深的革命感情,在后来的革命中,章士钊对于毛泽东和周恩来的革命事业,更是大力支持,除了在文章中可以看到的革命呼唤和革命情怀外,还有很多实际的帮助,是中国革命胜利中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回看章士钊的生活,可以出国留学,也曾任上海南方代表。再看章士钊的履历,既是知名律师,也是大学教授,还曾任北大校长。放在当今已经很成功了,不敢说存款多少,但至少有房有车。
但章士钊却是个为人清贫的人,甚至连自己的房子都没有。
在新中国成立后,章士钊到北平生活,在那里,他每天依旧是为工作忙碌,吃穿住行上,丝毫不上心,往往是能吃饱,不挨冻就行。
在住房上,章士钊更是不上心,一家四口人,挤在了好友朱启钤的家里。
刚开始,朱家还算宽敞,但是章士钊一家四口进来后,房屋就显得非常拥挤了,但是章士钊对此丝毫没有感觉,朱家也更是觉得热闹,并不闲拥挤,两个之交常常一起讨论写作,两家人也是在一起相敬相爱。
直到1959年,周总理在百忙中抽出时间,看望老友,才发现章士钊的生活环境拥挤简陋。周总理不禁握着章士钊的手说:“没有想到,这么多年,竟然让您住在友人家里,是我们考虑不周。”
章士钊听完周总理的话,很是开朗的回答到,“不碍事,只要有个桌子可以写字即可。”
章士钊的话是很坦然的,并且也是自己真是的想法,但是周总理听罢,更是心头伤心,为了章士钊的简朴而伤心。
周总理走后,马上去见了毛主席,将章士钊的情况一五一十的告诉给了他。在转述的过程中,周总理特意为章士钊申请了一处院子,在得到毛主席的特批后,国务院管理局专程带着章士钊的夫人去找了房子,最后选中了史家胡同51号。
看到院子后的章士钊心里有些过意不去,觉得院子实在是太大了,住他们一家四口人,有些浪费空间了,一直迟迟不肯搬,不仅如此,还回绝了国务管理局的工作人员。最后周总理亲自登门说:“我请示了毛主席,这个院子就送给章老,感谢他对共产党的帮助与合作。”
章士钊在众人的劝说和周总理的邀请下,才搬进了院子。虽然搬进去了,但他还是觉得院子太大,住自己一家人实属浪费,最终和国务管理局达成协议,将院子的第三进给别人。
当时家里人都担心,这样做会不安全,后来第三进院子,用作了公安局宿舍,也算是安抚了章士钊家人的心。
除了这个院子外,毛主席还每年给章士钊寄2000元钱,名义是还章士钊在1920年时提供给毛主席的帮助,但其实是为了在生活上帮助章士钊,章士钊曾经多次拒绝毛主席的债款,说是公众捐献,不是一人之力,但是毛主席一再坚持,章士钊便收下了。
十年的时间,毛主席把2万元还上后,还在想如何帮助到章士钊,便开始每年借着还利息的由头给章士钊寄钱,好让章士钊的生活过的好一些。
在当时的章士钊也没有闲着,他一生都在为革命和文学事业做准备,在1961年,章士钊开始起笔写《柳文指要》,经过十多年的时间,终于完成。这一百多万字的书,也终于在1971年的9月,在毛主席的指导下公开出版。
这本书出版后,像是完成了章士钊的一个心愿,也或许是因为夫人的去世给了章士钊一个沉重的打击,在1973年7月1号那天,章士钊因病去世。
章士钊去世后,史家胡同那个院子,并没有因此而被毛主席收回,而是一直由章士钊的女儿章含之住着,章含之还在这个院子里生下了她的第一个孩子,洪晃。
外交部提起诉讼
洪晃一直很受章士钊的喜爱,她的童年,成长,都是在这个院子里留下了,所以在外交部起诉洪晃归还院子的时候,洪晃无不伤心的说:“你们是在刨我的根呀”。这句话一语双关,即表达了洪晃内心难以割舍的心情,也道出了这个房子的出处。
虽然是毛主席赠送给自己外公的房子,这个房子,也是祖上三代人一直居住,但是洪晃心里清楚,这个房子,如果外交部要收,她是留不住的,因为这个房子,一直没有房产证,在法律的角度上,没有房产证,就不能证明这个房子的归属。
更令洪晃难过的是,她的母亲章含之在2008年去世,2009年,就收到了外交部的诉讼,虽然她在公众媒体上调侃说,房子终于“物归原主”了,但内心还是少不了伤心和不甘。
在外交部让洪晃搬出去期间,洪晃忍无可忍,提出了索要房屋的维修费用。外交部对此表示坚决不同意,最后矛盾激化,吵上公堂。
经过法院的调节,最后由外交部赔偿80万房屋维修费用给洪晃,而院子,洪晃搬出,归还给外交部。
这个结局是必然的,洪晃也早已料到了,每一个看新闻的人也从洪晃的调侃中感受到了一丝凄凉。在那个曾经生活过的地方,那个曾经满怀回忆的地方,在母亲刚刚离世后,就要被人赶走的一份凄凉。#历史开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