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在中国革命史上,有一首脍炙人口的现代歌曲——《囚歌》。
这首歌是叶挺将军在皖南事变后创作的。
1941年,叶挺在事变后遭受国民党的囚禁,先后关押在江西上饶、湖北恩施、广西桂林等地,最后被移禁于重庆渣滓洞集中营。在此期间,国民党反动派对叶挺威逼利诱,企图逼迫他投降,但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在渣滓洞牢房的墙壁上,叶挺写下了气壮山河的《囚歌》。
回首发生在八十余年前的那场战斗,人们仍然能感到深深的悲痛和遗憾。
事变前的重重矛盾
1940年8月至12月,华北八路军部队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对日军展开了百团大战,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这一胜利引起了蒋介石的警惕。
蒋介石一直视共产党为心腹大患,不愿看到在抗战中共产党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因此,他表面上假惺惺地嘉奖八路军的英勇抗日行为,背地里却一直盘算着消灭共产党军队。
1940年10月19日,在蒋介石的阴谋策划下,八路军、新四军被冠上了多项莫须有的罪行。
蒋介石发出命令,要求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在一个月内全部转移至黄河以北。
中共中央多次开会研究商讨对策,拒绝了国民党要求八路军、新四军全部开到黄河以北的无理命令。
但为了不和蒋介石公开撕破脸,以巩固来之不易的抗战局面,中共中央还是决定对蒋介石给予必要让步,同意将皖南新四军在12月底以前转移到长江以北。
然而,皖南新四军的负责人项英等人对即将到来的危机缺乏深刻认识,一直犹豫不决,以种种理由拖延北上,后来在中央多次发电催促下,才同意部队北移。
但此时已经超过了蒋介石下达的最后期限,皖南惨案的种子就此埋下。
1941年1月4日,叶挺、项英率领部队北移,于翌日下午才全部到达茂林,就地休整。
可是蒋介石暗中下了黑手。为了除掉这支新四军,他派出了得力大将白崇禧到上饶,与顾祝同和上官云相商议作战方案。
白崇禧预料到了新四军会选择茂林路线北上。
为了麻痹项英,国民党故意只在茂林镇驻扎了一个营的兵力,然后命令7个师的大部队张网以待。
在抵达茂林地区后,疲累的新四军遭到已经设伏在此的国民党军包围袭击,被迫进行自卫还击。
面对这种生死存亡的时刻,叶挺提出选择精锐部队,组织三个主力团,不惜一切代价攻下星潭、突破敌人的包围,而后转向江南与陈毅、粟裕部队会合,待机渡江。
但是这一意见却遭到了项英的反对,他认为这么做风险太大,可能会引起重大伤亡。
出人意料的私自离队
1941年1月8日,新四军在向高岭进发的途中,与顽军遭遇。由于项英犹豫不决,再一次错失了突围求生的良机。
其实早在皖南事变发生前,高瞻远瞩的毛泽东就从曾经明确告诫项英,困守皖南是不行的,只有向北才是生路。毛泽东所说的向北发,是指向苏北、皖北发展。
因为苏北、皖北在战略上北联山东,西联冀鲁豫,可以与八路军一一五师和 一二九师取得直接配合,改变新四军孤悬敌后的被动地位。
后来的事实证明,尽管项英有多方面的卓越才能, 但他的战略眼光确实比毛泽东稍逊一筹。
最让人不解的是,在新四军被困之际,他居然带着袁国平、周子昆等十来人直接离开了部队,不辞而别。
在这危急的时刻,叶挺一人担负了领导整支队伍的重担。他在发给毛泽东的电报里汇报了这一情况:“今(九)日晨北进,又受包围……项英、国平率小部武装离去,行动不明。”
而出走的项英一行人,在山里绕来绕去,在漆黑一片的山上走了一夜,到天亮才发现只走了一里多路,后来只好又回到了大部队。
1月12日,国军主力向新四军发动总攻击,新四军和敌军火力相差悬殊,几乎无力抵抗,基本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
在此异常危急的情况下,大家决定分散突围,就这样,叶挺带领一路人马,项英、周子昆带领一路人马,奋勇杀敌,试图杀出重围。
与此同时,中央正式决定一切行动由叶挺负责。只可惜到了此时,新四军已经完全失去了反败为胜的机会。
1月13日,石井坑周围阵地相继失守;14日,部队的处境更加困难,几乎已无继续抵抗的能力。
到最后,9000余名将士仅有约2000人突围,逃出生天。
这,就是历史上惨绝人寰的皖南事变。
惨遭叛徒杀害
突围失败后,叶挺带着叶育青、叶钦和几名随从下山与顽军谈判,随即被国民党军扣押囚禁。
1月15日拂晓,项英遇见了军部副官刘厚总,第二天又遇见了被冲散的周子昆,他们一起离开了大康王,前往南边的螺丝坑。一路上,项英等人又相继和李志高、谢忠良及其他几名警卫人员会合。
他们一行人为了逃避敌人追踪,在山洞里住了50多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