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云】Lighthouse助力跨境电商业务扬帆出海

戈尔巴乔夫是苏联最后一任领导人,也被称为是史上戏路最窄的龙套演员,因为他在去年去世前,参演了多达70多部的电影和纪录片,在里面扮演的角色都是他自己。

这位秃顶,头顶上带着一块红色胎记的老政客,在镜头中总是显出几分滑稽搞笑的样子,加上苏联正是在他任职期间出现的解体,他一直都被调侃为“搞垮”苏联的那个人。

而比这位滑稽政客本身更有趣的是,30年前,美国眼见着苏联——这个和自己斗了这么多年的老对手,有些撑不住了,甚至在危急关头伸出了“援助之手”。

两个死对头突然出现了“和好”的迹象,这是什么剧情走向?

转变在1985

1985年,是戈尔巴乔夫正式上台的年份,也被视为美苏关系转变的重要节点。

这一年,两国的关系从僵持趋向缓和,因此这一年被称为是两国关系的“松动年”。

这年初,美苏两国外长在日内瓦会晤,恢复停了将近一年多的核谈判,这标志着两国僵持多年不对话的局面被打破。

这一年的11月,戈尔巴乔夫还在日内瓦会见了里根,这样的首脑会晤之前已经中断很久了。

其实,虽然美苏战后一直搞对抗,搞竞争,但他们都力求不让这段危险的关系超出可控的范围。

对于美国来说,一旦苏联这个超级大国分裂了,原来的世界权力结构必然出现变化,它不愿意面对这种“失控”的局面。

1981年,美国总统里根迎来了自己的第二个任期,为了做出更多的功绩,名垂青史,他也更愿意采取对苏联友好的态度,以树立自己热爱和平的形象。

苏联这边,戈尔巴乔夫希望限制里根的扩军势头,阻止美国在太空武器方面取得优势,因此选择了与美国进行谈判和对话,这就让两国的关系出现了缓和。

除了美苏关系上的转变,1985年的转变也在苏联国内悄然出现。

当年,戈尔巴乔夫有感于国内的经济困顿,曾对妻子说,苏联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他要进行改革。

1986年,苏共二十七大就确立了“加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方针。

1988年,苏共十九次代表会议又通过了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一揽子设想和决议,但这一切并没有让苏联往向好的方向发展,反倒使其经济一落千丈,政治也变得愈发混乱起来。

在这样的情况下,1989年上台的老布什总统提出了对苏联“超越遏制”的方针,表示欢迎苏联重新回到世界秩序之中。

美国提出,让苏联发展市场经济,进一步开放移民、辩论、书禁、无线电和电视等,在政治上实行多元制,尊重人权,同时在地区冲突中与西方合作。

只是,这样的建议并没有让苏联的发展向好,反倒让苏联国内一下子出现了六万多个政治组织,其中多数都打着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旗号,对苏共的统治地位造成了直接威胁。

在经济方面,因为照搬西方学者制定的“哈弗计划”和“500天计划”,苏联国内原来的经济政治基础也被瓦解,损失惨重。

总之,美国有心帮苏联一把,无奈力不从心,这个昔日的超级大国还是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中被彻底搞垮了。

戈尔巴乔夫的失败

如今,看待戈尔巴乔夫的“民主化”改革,国内外的评价是大相径庭的。

在俄罗斯共产党和议员眼中,戈尔巴乔夫就是历史的罪人,但是西方世界却对其大肆嘉奖,他甚至获得过1990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和2008年的美国“自由勋章”。

这也难怪,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一大目的,就是想让苏联获得西方的承认,成为西方世界的一员,因此自然会受到西方世界的欢迎。

而在苏联以及现在的俄罗斯国内看来,戈尔巴乔夫的所作所为,等于是把苏联逼上了绝路,断送了苏共的合法性,也让整个民族和国家趋于分裂和瓦解。

有人评价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认为其把改革做成了改向,放弃了信仰,背弃了方向,完全就是自掘坟墓,自取灭亡。

2006年,普京也反思过,称苏联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民族自由问题上,犯了“幼稚病”。

戈尔巴乔夫最初的目的是改革经济,没想到让苏共自身难保,不得不说是彻头彻尾的失败。

苏联的社会主义事业有着70多年的历史,苏共则有着90年的历史,拥有近2000万的党员,最后在戈尔巴乔夫的手里毁于一旦,实在可惜。

戈尔巴乔夫的失败还在于,就在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也并没有得到西方国家真正的承认。

尽管叶利钦宣称抛弃共产主义,主动拥抱资本主义民主和市场,但西方国家仍在对俄罗斯进行打压,变本加厉地对其进行分化和削弱。

在苏联国内,普通老百姓没有得到丝毫的实惠。普京在2005年说过,民主化改革带来的仅仅是很小一部分“财阀和寡头的自由”。

从1985年开始,苏联-俄罗斯的领导人,经历了从戈尔巴乔夫到叶利钦,再到普京的更迭。

其中,戈尔巴乔夫执政的6年时间,被认为是最自由民主的,而叶利钦的9年则与西方的关系最为亲密。

但是,现今俄罗斯国内对这两人的评价都不及普京。在他们看来,这二人执政时期,是让苏联走上了一条错误的道路。普京对于“俄罗斯必须永远是俄罗斯”的强调,显然更符合俄罗斯民众的国家期待。

在苏联解体之后,戈尔巴乔夫还曾想过继续走政治道路,但是并不顺利,因此才会像最开始说的,他会去参演电影。

1993年,他出演的第一部电影《咫尺天涯》就获得了戛纳电影节的评审团大奖。之后,他又在《再见列宁》《战争之王》等影片中自己扮演自己,还原自己参加东西德统一谈判,在电视上宣布苏联解体等经典场景。

此外,他还在莱昂纳多制作的公益纪录片中,出镜讲述了一个关于环保的故事,呼吁人们要保护环境,避免生态过度恶化。

看得出来,戈尔巴乔夫晚年对文娱活动很感兴趣,2007年还参与过LV的一支广告片。广告中,他坐在汽车后座,车窗里是漫长的柏林墙,而想出这个广告创意的就是他自己。

从戈尔巴乔夫晚年的这些行为中,不难看出,他思想上的开放,以及对西方,对市场的亲近态度。

不过,从一代政治领袖,沦落到参演电影、广告,抛头露面,不得不说也是戈尔巴乔夫作为政治家的失败。

最后,他在长年的重病后不治身亡离开人世,享年91岁,这样的人生败局也颇让人感慨。

不完全胜利者

从缓和与苏联的关系,再到给苏联支招恢复经济,美国到头来还是没有成功阻止这个昔日的对手、超级大国的分崩离析,而其所忧虑的诸多问题也在后来相继发生了。

比如,核武器的扩散,多核国家局面的出现,这对美国的国家安全和世界局势的稳定造成了不小的威胁。

此外,美国还不得不与几个新的主权国家进行谈判和磋商,争夺本来只需和苏联一个国家争夺的市场和资源。

有学者分析过,其实美国从来就没有预料到苏联的解体,也不想谋求苏联的解体。美国只是将自己国家的价值观看得太高,试图将其推广到世界上所有国家去,没想到造成了连自己也无法挽回的局面。

苏联解体之后,美国似乎成为了冷战的最大胜利者,但是它在危机发生前浑然不觉,表现得相当错愕。

美国的情报机构也没有掌握足够的信息,在这个方面来说,美国是相当失败的。

老布什在这一过程中的表现也足够迟钝。1991年6月,叶利钦已经当选为俄罗斯联邦总统访美,老布什对他和戈尔巴乔夫的态度却是两边都不得罪,对于那些关于戈尔巴乔夫在苏联不得人心的情报也置若罔闻,丝毫没有意识到苏联即将在6个月后解体。

当时,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在苏联基本就代表两个阵营,一个是想脱离苏联的共和国,一个是苏联的中央政府,叶利钦身边已经团结了很多的反对派力量,老布什却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那段时间,前国务卿詹姆斯·贝克负责的是美国的外交政策,他对和自己观点相悖的情报材料也是视而不见,忽略了很多本应该看到的苏联信息。

乔治·凯南是美国遏制政策之父,他在评价老布什对苏联的态度时,也认为他的反应不够。

戈尔巴乔夫还曾谈及美国在苏联解体之后的表现,认为这个国家变得傲慢自大,让北约盲目东扩,导致了愈发严重的俄美危机,他对此十分不满。

在上个世纪90年代,北约是曾向俄罗斯承诺过不会向东进一步扩张的,但随后包括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便都加入到了北约阵营,俄罗斯因此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在谈到自己所做的民主化改革时,他则强调这是有必要的。

他说,当时的国家领导层都认为有必要在这个国家进行改变,他并不后悔进行这样的改革,但也承认自己在改革道路上犯下了一定的错误。

他说,那些在1991年8月组织了政变的人,利用了总统的弱势的人,才是导致苏联解体的罪魁祸首。

美国方面,虽然没有预料到苏联解体的局面,但是其在冷战过程中的一系列举措绝对间接加速了这一局面的发生。

季诺维也夫曾是苏联的“持不同政见者”,他就指出过,如果没有西方的支持,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无法维持下去的,他们的所作所为也不过是在按西方的意志行事。

里根刚上台的时候,还曾制定过搞垮苏联的一系列战略和政策。

1981年,他就在日记中写说,如果美国停止对苏联的信贷,实行技术和经济封锁,没多久苏联经济就会垮台。

当时,苏联的经济主要就是靠石油的出口,而里根政府则通过控制石油价格,彻底封锁了苏联经济发展的通道。

由于国际油价的下降,苏联的几十个大型工业项目遭遇资金短缺,被迫停工,还有很多工厂和企业也不得不停产。

在美国的技术封锁下,苏联想买到西方的高技术产品也变得愈发困难。

资料显示,1981年苏联军工业需要的技术有50%都需要从西方获得。没有足够的技术支持,苏联想发展生产成了奢望。

里根还曾在电视直播中开过一个玩笑,说要向苏联宣战,三分钟之后就要进行核进攻了,主要目的就是要给苏联方面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

苏联的情报机构听到后,也没有把这句话仅仅当作是一个玩笑,而是预感到一场大决战就要到来,瞎捉摸美国进行核打击的征兆,陷入到了混乱的状态中。

总之,当时的美国没有想到苏联会走向解体,但在改变其制度方面,想尽了办法,让这个国家最终陷入到了危机状态中。

1985年之后,美国和苏联关系的缓和、对话和交流,更不能改变两国根本上的矛盾,美国为苏联提供的经济发展方案,并不适宜苏联的国情,反倒加速了其全面崩溃。

在苏联解体的过程中,美国是煽风点火者,也是一着不慎,将自己拖入到泥潭之中的“不完全胜利者”。

现在,还有一些声音说苏联解体就是西方和平演变的结果,这也不恰当。

苏联的解体是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像一个老话说的:“小国亡于外敌,大国亡于内乱”,如果当时苏联的经济结构更合理一些,不和美国搞军备竞赛,更注重改善民生,人民的不满也不会那么强烈,最终让这个国家走向四分五裂的境地。

内容分享:
【腾讯云】推广者专属福利,新客户无门槛领取总价值高达2860元代金券,每种代金券限量500张,先到先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