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8年10月13日,辽沈战役到了最关键的时刻。在这一天,敌军得到了大量的支援,国民党更是派出了北平八架轰炸机对我军的前线阵地进行了狂轰乱炸。在如此猛烈的炮火下,大量的地表工事遭到了破坏,通讯更是被迫中断。
此时的指挥营中,通讯参谋一遍遍地呼喊着塔山的名字,但是始终没有回应。站在一旁的东北野战军总参谋长刘亚楼脸色难看,命令继续呼叫,等到有回应为止。
不一会,收到了塔山前线发来的电报:我军已经损失过半!就算是身经百战的刘亚楼,此时也已经有了哭腔。一瞬间,指挥营里陷入了沉重的安静中。
在短暂的沉默之后,一直没有讲话的林彪向着刘亚楼说道:“发报,我不要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
究竟塔山在当时来说有着什么样的意义,为何要不惜一切代价死守塔山?最后结局又是如何?今天就带大家了解一下。
1、塔山战役打响
1948年的塔山战役可以说是辽沈战役中的“棋眼”,更是解放战争中的“三大狙击战之首”。这也是为什么林彪一定要下令死守塔山的原因,在一定意义上,塔山的存亡可以说是决定着辽沈战役的存亡,关乎着整个东北野战军的命运,更是关系着整个新中国命运的存亡!
但说起塔山,其实它并非是一座山,而是位于锦州和锦西两地之间的一个小村庄,村子里有一百多户人家,还有一个名字叫塔山堡。东面毗邻渤海,西面则是临着几座大山,四周其余地方都是较为平坦的位置。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但是就因为是锦州通往锦西的必经之路,在战略上就成为了必争之地。
抗日战争结束之后,拥有着丰富自然资源的东北成为了国共两党争抢的对象,再加上东北和苏联、朝鲜等多个国家为邻,更是有着日本留下来的很多重工业基地,这更使得东北成为了炙手可热的香饽饽。
在解放战争的前期,共产党在东北的地盘之争中并没能占到什么优势。但随着后来林彪、罗荣桓等人来到东北,很快地壮大了我党在东北的队伍。
到了1948年3月,共产党在东北已经占据了明显的优势。为此,时任国民党东北“剿总”司令的卫立煌决定将锦州、长春、沈阳这三个城市作为战略要点,准备伺机而动。
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毛主席作为一名资深的战略家,从国内和国际的宏观形势出发,自知已经到了国共两党决战的时刻了,于是便下令让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率领东北野战军一举将国民党的军队击溃,拿下东北。
但是面对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战略意图,向来爱打巧仗的林彪显得有些犹豫。对于林彪而言,更多的是要考虑如何取得一场战役的胜利。
前面有四平之败,现在更是迟迟拿不下长春。这对司令员林彪来说,都是不小的压力。所以在面对中央军委要攻打锦州的命令时,林彪显得颇为犹豫,就是否展开战略决战,迟迟不能下定决心。甚至,还向上级申请,看是否可以推迟攻打长春。
毛主席在收到消息之后,直接连发两封电报怒斥东北野战军司令部。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毛主席的敦促,就在其第二封电报刚刚发出去的时候,同一时间收到了东北野战军决定攻打锦州的消息。也就是这封电报,拉开了辽沈战役的序幕。
这个时候的东北野战军队伍已经十分庞大了,迅速完成了对锦州的包围。国民党方面,蒋介石也早就派遣了侯镜如的“东进兵团”和廖耀湘的“西进兵团”来对锦州进行增援。这样一来,双方之间势均力敌,势必要面临一场恶战。
2、强强交手,血战塔山
林彪之所以对于攻打锦州犹豫不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取决于锦州的一大块平坦地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