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什么是光荣?什么是牺牲?在1950年那个风云突变的年代,这两个词语的内涵在一个共产党员家庭和一个国民党世家中得到了完全不同的诠释。当一则噩耗自朝鲜战场飞抵中原大地,两个世家的命运轨迹,也在那刻悄然产生了交汇......
1、跨过鸭绿江,一去不复返
1936年的冬日,北平的火车站人头攒动,汽笛声此起彼伏。一列驶向国境之外的国际列车缓缓鸣笛,准备启程。
就在潮涌动的时候,毛岸英一个人拖着小小的行李箱,从人群中挤了出来。这个15岁的少年脸上还带着些孩子气,但他身上的沉稳和坚毅却已超越了同龄人。
他在国内数一数二的中学就读,原本可以优哉游哉地继续学业,享受父辈的荫庇。但他毅然选择了在这个政治动荡和战争频仍的年代,独自一人去到遥远的苏联学习。
“你听说沙皇都被公审枪决了,还想去苏联?不怕丢了小命啊?”送行的亲友纷纷劝阻。可毛岸英没有丝毫退缩,15岁的他有着比常人更坚定的信念。
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作为那个毛泽东的儿子,他必须在最艰难险恶的环境里锤炼自己,以报效祖国。
就这样,毛岸英踏上了万里之外苏联的学习之路。然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等待他的并不是他想象中的轻松生活,而是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
卫国战争一触即发,面对祖国危难,毛岸英毅然投身军队。这已经是他第二次面临生死抉择,第一次是在延安和亲人生离死别后,他孑然一身去到北平求学。
然而面对国家存亡关头,这名共产党员的儿子没有丝毫犹豫——他只带了一小包行李就踏上了前线。
在他身旁的同学们都哀嚎着“好不容易来到苏联,现在却要上战场送死”,纷纷落泪不舍。而毛岸英秉持着一颗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拿起武器战斗。
在战场上,他经历了无数次与死神近距离擦肩而过的时刻。战友一个个牺牲在他的身边,而他只能咬紧牙关继续战斗。
许多时候,他都在怀疑自己是否能够活着回到祖国。然而共产党人的信念和苏联同胞们温暖的支持,让他不断地找到继续战斗的勇气。
在漫长而艰险的岁月里,毛岸英孤独地在战场上写下了无数思念祖国和思念父亲的信件。那句最深切的疑问就是——“我到底做了没有做您的好儿子?”而父亲毛泽东的回信也只有简短的一句话——“等你回来,我给你答复。”
等我回来......这句话成了毛岸英在战火纷飞里继续支撑下去的信念。为了不辜负父亲,为了不辜负人民,他一定要活下去......
终于,在漫长的6年后,已经是一名苏联军校毕业生的毛岸英踏上了回国的道路。按理说,他完全可以优厚的条件下留在苏联工作或者直接进入中央工作。但他还是毅然选择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在长大的地方——延安。
“岸英,延安已经不再是从前的样子了。现在是和平年代,你为什么还要遭这个罪?”送行的战友们不解地问道。
而毛岸英只是淡淡一笑。在他看来,自己对人民的负责并不会因为新中国的成立而结束,相反的,这只是一个新的开始......
就这样,毛岸英再一次返回了延安,选择与广大老区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在土地改革最艰苦的阶段,他不顾身份地位,过着和普通农民一样最简陋的生活。
等在延安的父亲听说儿子的选择后,欣慰地说:“身为我毛泽东的儿子,就应该到群众中去,踏踏实实做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
然而就在这普普通通却饱含理想主义的岁月里,朝鲜战争骤然爆发。美帝国主义这头嚣张跋扈的猛兽,再次蓄势待击。面对战火一触即发的局势,毛岸英第一时间就启程去找彭德怀总司令,毫不犹豫地提出了入伍抗美的请求!
2、得知噩耗,老毛泣血
彭德怀将军第一眼看到前来报名的毛岸英,就深深皱起了眉头。他是老资格的革命者,比任何人都更加了解毛主席的艰辛和痛苦。
为了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毛主席已经在漫长的岁月里失去了太多太多的人——他的弟弟妹妹、他最心爱的妻子,甚至连自己亲生的幼子都葬送在了革命的硝烟和敌人的血雨腥风里。
如今这个大儿子毛岸英不但是他的至宝,更是他唯一一根连接着正常人世间亲情的絆脚绳。如果这样的唯一骨肉也因为战争而逝去的话,那将是怎样难以承受的打击!
彭德怀将军瞬间就明白了这其中的悲喜交织。所以他第一时间就去找了毛主席本人,想方设法劝说毛主席留下儿子毛岸英,不要让他冒这无谓的险。
然而让彭德怀没有想到的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回答依然是:“谁让他是我毛泽东的儿子!身为共产党人的儿子,这是他应尽的责任。”
就这样,28岁的毛岸英来到了朝鲜,展开了他最后的战斗。临行前,他依然郑重其事地问父亲:“我到底做了没有做您的好儿子?”而父亲的回答依然是:“还要看你的表现,平安归来我才能给你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