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个农夫,去野外割草的时候,被毒蛇咬伤了。
农夫很愤怒,拿起镰刀,奋力追赶蛇,想着把蛇逮住,除掉。
翻过一座小山包,淌过一条小河,还走了几百米田埂,农夫倒地不起。
过了一阵子,村里人发现,农夫毒发身亡,蛇不见踪迹。
这就是“追蛇定律”。
正如哲学家尼采说的:“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
稍微有点头脑的人,都知道,农夫应该马上去医院,保住自己的生命,而不是和蛇较劲。
当我们嘲笑农夫的时候,再反观我们的家庭,太多的父母在用农夫的思维逻辑,教育自己的孩子。
孩子长大之后,并不出色,但是父母却用了洪荒之力了。
01
怒气冲冲的父母,教不出“有定力”的孩子。
俗话说:“冲动是魔鬼。”
人一旦冲动,就会做出不可理喻的事情。农夫就是这样,被蛇伤害了,就咬牙切齿,暴跳如雷。
要不然他是知道如何救治自己的。
父母看到孩子犯错了,成绩差了那么一点,马上就失去理智。怒气出现了,家庭就乱套了,教育就变成了“挨揍”等。
“踢猫效应”告诉我们,愤怒是会传播的,从一个人传递到另一个人身上,甚至传递到家里的猫猫狗狗身上。恶果,可想而知。
春秋时,曾子和父亲曾点一起挖土,曾子不小心把瓜苗弄断了。
曾点非常愤怒,拿起锄头把就打了曾子。
曾子晕过去了,醒来后,战战兢兢,向父亲赔罪。
孔子知道这件事,意味深长地对曾子说:“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
对暴力的父亲,还要服从,那就是不仁不义。这是孔子的意思吧。
后来,曾子、曾点都拜孔子为老师,学习礼仪,不再“兵戎相见”。因而曾子变成了大孝子,曾点也变得儒雅了。
有一位哲学家说:“愤怒以愚蠢开始,以后悔告终。”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伤害到父母,会做出让父母不满意的事情,无法避免。父母愤怒了,再去教育孩子,就肯定是要后悔了。
02
本末倒置的父母,教不出“有方向”的孩子。
忘记生命的重要性,却要去追赶蛇,这是反向错了。
古人还讲过农夫与蛇的寓言:寒冷的冬天,农夫遇到冻僵的蛇,就把蛇抱在怀里。
蛇被温暖后,醒过来,本能地咬了农夫一口。可怜的农夫一片好心,却得了恶报。
方向错了,做出再多的努力,也是徒劳无功的。
明代的徐霞客,小时候很喜欢读书,除了自己家的书能牢记,还去别人家借书。
看到好书,宁愿用衣服去换取。
十五岁那年,徐霞客去参加童子试,但是考试的过程中,他犹豫了,导致没有考过。
父亲看了徐霞客的成绩,没有生气,而是鼓励了一番,说:“对功名没有兴趣,就不要勉强。”
后来,在父母的支持下,徐霞客做了“旅游达人”,智慧并没有被埋没。
还有明代的袁了凡,小时候在母亲的安排下,去学医。
袁了凡遇到了孔先生,经过交谈,发现去参加科考,更加适合。
母亲听说袁了凡要改变学习的方向,坦然地说:“你若决定了,就随孔先生去吧。”
经过多年努力,袁了凡做官了,还成为了思想家。
孩子是游侠,父母是灯塔。灯光的方向,就是游侠要去的方向,那么游侠能越走越远。灯光的方向相反,那么游侠也会迷路,毕竟到处黑咕隆咚。
看看我们的身边,有多少父母,在瞎折腾。孩子愿意不愿意,逼一把就是了。居高临下的后果,太明显了。
当孩子到了大学,父母还在束缚,逼着孩子参加考公,去大企业等。孩子不愿意这样走,因而一次次失败,青春也就浪费了。
03
纠缠不清的父母,教不出“能变通”的孩子。
农夫和蛇纠缠不清,导致农夫伤害了自己。
为什么在追蛇的过程中,不调整方向,不“醍醐灌顶”呢?
一根筋的做法,我们看别人,很搞笑,却不知道,自己也有类似的情况。
看过一个笑话:老虎去追蛇,蛇跳进水里。
老虎在岸边等了老半天,蛇没有上岸,倒是来了一只乌龟。
老虎按住乌龟,喊:“往哪里走,你以为换了马甲,我就不认识你了?”
不难发现,“固执己见”,猛于虎。
《易经》中说:“穷则变,变则通。”
当孩子遇到挫折了,或者犯错了,父母要变通,也允许孩子变通。
曾经孩子要去北京读书,后来要去上海,这是允许的。孩子曾经是乖乖女,后来要独立远行,这是可以的。
好的父母,引导孩子,却不强求孩子;还懂得放手。坏的父母,恰好相反,处处袒护孩子,殊不知这是“爱的牢狱”。
两代人走得太近,总是纠缠,同样会两败俱伤。父母恨孩子不听话;孩子恨父母干涉太多。
04
当我们认为父母很伟大的时候,更要看到父母的缺点。
有一些爱,太过分了,反而变成了蛇蝎心肠;有一些引导,方向不对,就变成了万丈深渊;有一些情绪,不懂收敛,就如锋芒扎在人的身上。
避开“追蛇定律”,做理性、有方向、能变通的父母,孩子的人生,变来变去,终究会走上通途。
父母应该常常这样想,孩子刚刚错了就算了,后来对了就行了。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