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映超3000万的《我本是高山》,周末的票房成绩,却出现了明显下滑
周六的总票房估计也就1000万左右,下降幅度非常明显,特别是排片率,上座率,观影人数方面,完全不如其他几部影片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首先海清塑造的张校长和大家印象里的太不一样了,
逼着学生剪头发,学生都哭了不想剪,还把学生扯到走廊里体罚。
学生挑食,她说“考不上大学你还在这干嘛……让你爸把你领回去”。学生不能继续上学了,被家长拉走,她说“被子留下,被子是我们学校的”。
然后她也没去学生家里家访把学生救出来,而是给老师开会,老师反应学生学习跟不上,海清说教不会就是你们老师的问题,就这样老师们跑差不多了,剩下的三个老师就在楼顶吃独食,孤立海清,骂她是“腿脚不好的老巫婆,这里肯定抓不到我们”。
骂完又突然有老师开始煽情“其实海清也不容易,老公死了之后得了20多种重病……”你就看吧,一看一个不吱声
其次,张桂梅老师就是在贫困山区的一道爱国丰碑,拍别人可以不谈爱国,但张桂梅老师缺了这个要素,作品就缺了灵魂,所以不知道是某些人缺良心还是缺心眼。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别拿艺术搪塞人,那些同情山区女孩而不知情的人就会觉得是她们自甘堕落活该谁也拯救不了,最后少一个人帮助那群女孩就少一份希望,她们就更难走出大山逃离原生家庭,最后十五六岁甚至更小的年龄就被迫嫁人结婚生子,带着这样传统的观念教育下一代,贫困延续,这个就叫代际贫困
张桂梅老师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为什么全国脱贫攻坚模范有她。
张桂梅说:我创办女校是为了拯救女孩,为了心中的信仰!导演和编剧:不,你就是因为老公死了没寄托!
女学生:我失学是因为重男轻女,家庭贫困。导演和编剧:不,你失学是因为你逃学去逛街去上网,你虚荣想买东西,就是不想学习!
女学生:我爸爸酗酒打人,也不给我出学习费。导演和编剧:不,酗酒打人的是你妈,!我们去做了调查,母亲酗酒打人,在当地是普遍现象!这样的情节,很难说服人的吧
张老师在十大感动人物现场,一字一句说的她的信仰是党,她的记录采访中也一直说的是党和国家给她的力量,她当然会怀念丈夫,但不是把男人当信仰,不知道这个狗p电影在恶意解读什么。
不敢承认张老师对党忠诚光芒万丈的力量,还要拉她的丈夫出来,她的丈夫已经离世怎么不算是被消费呢?不就是觉得题材好卖钱,不管拍成什么样别人不敢说吗?
当时看到那俩男工作人员狡辩,说农村他们去考察的时候就是看到有很多酗酒女性。看着他们穿着那个黑色印着“我本是高山”的衣服,真ex怎么配的上张老师说的话,想圈钱就好好琢磨,这么一个万无一失的题材都能夹带私货被抨击,不想想有多离谱。
刻画对党的信仰对他们来说有这么难吗?
所以说,很多人不想看这部电影,就很明显了,和大众的三观偏离的太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