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1950年11月25日,朝鲜北部大榆洞的志愿军司令部遭到美军空炸机的突然袭击,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不幸牺牲。
几个月后,得知消息的毛主席难掩悲痛,但面对周总理等人的宽慰,毛主席只是平静地说道:
“打仗哪有不死人的呢?”
与此同时,蒋介石在收到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后,也大为震惊。
深受震撼的他在当晚支开了宋美龄,将蒋经国叫到身旁,一直促膝长谈至深夜……
蒋家父子的夜谈
1950年11月的一天,败退台湾的蒋介石如往常一般在家中的宅院中散步。
这时他的秘书却急匆匆地从办公室跑来,神情严肃地递给蒋介石一份电报:“校长,美国方面的紧急密电!”
听闻是美国盟友的加急密电,蒋介石以为是有什么重大的军事情报或政治信息,赶忙从秘书手中接过电报读了起来。
但随着他的阅读,蒋介石的面色先是吃惊,转而变得凝重起来。
原来电报的内容是一则朝鲜战争前线的消息,“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确认死于美军的空袭。”
出人意料的是,得知老对手儿子牺牲在朝鲜战场的蒋介石没有太多的喜悦之情,而是面色凝重的若有所思。
蒋介石缓步走回家中的客厅,在沙发后坐下不久,沉默片刻后他若有所思的自言自语道:
“没想到毛泽东会把自己的儿子送上战场啊,还是朝鲜那种十分危险的地方。”
这时,见蒋介石始终反应冷淡,坐在一旁的宋美龄也不好多说,只得独自走向厨房准备晚饭。
晚餐之时,餐桌上显得异常安静,蒋介石始终是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
直到晚餐结束后,蒋介石揉着脑袋对宋美龄说道:“夫人,今晚我想一个人安静一会,我先回书房了。”
随后没等宋美龄回应,他便独自走回了书房。
来到书房的蒋介石坐在沙发上思索片刻,便拿起电话打给了自己的儿子蒋经国,不多时,蒋经国便风尘仆仆地赶来。
推开书房的门,蒋经国看到独自坐在沙发上沉思的父亲,不知道他为何突然找自己来见他。
以为有什么紧急事务的蒋经国试探性地问道:“父亲找我来,是有什么事情吗?”
一直低头沉思的蒋介石听到蒋经国的声音才反应过来,抬起头神情肃穆地问道:“你知道,毛泽东长子毛岸英牺牲在朝鲜战场的事情了吗?”
听闻此,蒋经国十分震惊地看着父亲的面庞,半晌才反应过来,小心地问道:“我不知道,这个消息属实吗?”
蒋介石摇了摇手,一边示意蒋经国坐下,一边说道:“美国人的消息,应该是错不了了。”
得到肯定的回答后,蒋经国镇静下来淡淡地说道:“这也没什么奇怪的,战场上死人是很正常的事情,您也不必想太多。”
这时,蒋介石突然问道:“你和毛岸英都去苏联留学过,有见过面吗?”
蒋经国不知父亲所闻何意,只好认真地回忆片刻,随后回答道:
“没有见过。我是1937年年初回的国,毛岸英是1937年年末到的苏联,但我听说过他的事情,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
听完儿子的陈述,蒋介石意味深长地叹息道:
“是啊,毛岸英是个人才。为什么会送上战场呢?”
蒋经国这时才反应过来,原来是毛岸英的死,勾起了父亲对于他们父子往事和情感的思考。
这也让蒋经国不禁回忆起了“412事变”后。
由于父亲的缘故他在苏联既不理解父亲为何出尔反尔,也因处境艰难,只得公开宣布断绝与蒋介石的父子关系,与他划清界限。
当时对于蒋经国不孝之举而勃然大怒的蒋介石,甚至在日记中愤愤不平地写道:“区区后嗣,岂余之所怀耶?”
想到这,蒋经国的内心不免五味杂陈起来。
两对父子的教育
就在蒋经国陷入回忆而不知所措之时,蒋介石的声音突然想起:“经儿,你要好好地活着。”
听到蒋介石这句话,蒋经国突然跪地扑向蒋介石,趴在他的大腿上啜泣的说道:“我知道,我知道!”
蒋介石此时也终于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输给毛泽东,国民党又为什么会输给共产党。
父子俩又交谈了许久后,蒋介石亲自将蒋经国送出了门,望着满天的繁星,他决定最后给蒋经国上一堂课。
他指着满天的星星对蒋经国问道:“经儿,你说这天上哪一颗星星最亮啊?”
蒋经国不明所以,只好抬头仔细看看了,指着其中最亮的那一颗说道:“父亲,是那一颗。”
蒋介石听罢摇了摇头,“不是它最亮,而是它离我们最近,所有人都看得见,所以才觉得它最亮。”
对于父亲的回答,蒋经国十分疑惑。
看着疑虑的儿子,蒋介石叹了口气解释道:“经儿,你只有像父亲这样站在台前,站在最高处,人们才看的见你。”
随后又神情凝重地望着蒋经国,教诲道:“人们已经习惯蒋总统了,人可以换,姓不可以改。”
直到这时,蒋介石仍放不下他的一姓之私。
同是一对父子,毛主席与蒋介石对待长子的态度与理念却截然不同。
在蒋经国回国后,蒋介石就开始将其当做自己的继承人培养。
给他请的老师是当时国学泰斗徐道邻,教的课本是《曾文正公家书》、《王阳明全集》这样的传统儒家经典。
与之相反当毛岸英于1946年回国后,见到阔别18年的儿子,毛主席并没有溺爱地将他留在身边。
而是安排他前往陕甘宁边区,隐匿身份借住在当地老乡的家中,与当地的农民同吃同住同劳作,学习种地和劳作,是为“劳动大学”。
这其实反映出毛主席与蒋介石在思想高度上的巨大差距。
蒋介石只有私心,对于蒋经国的培养只想让其顺利接班,以实现“一家之天下”。
而毛主席则不同,他从未有将万千烈士和先辈奋斗来的新中国变成一家之私产的想法,因此才将毛岸英放到农村,而不是给他镀金刷履历。
蒋经国回国后,蒋介石就将他安排到江西赣南做专员,其后又帮他组建了三青团作为班底,年纪轻轻就做到了国民党的中央执行委员,接班之意不言而喻。
不同的是,毛岸英在回国后就一直在农村,除了一个工厂的党委副书记外,从未担任过实质性的领导职务。
毛岸英遗物
因此,当收到毛岸英牺牲在朝鲜的消息后,蒋介石极为震惊。
他这才意识到自己与毛泽东,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差距竟然如此之大!
朝鲜战争爆发后不久,毛岸英就主动找到了即将入朝作战的38军军长梁兴初,表达了希望加入38军赴朝作战的意愿。
但梁兴初考虑到作战部队太过危险,便一口回绝了毛岸英的请求。被拒绝的毛岸英只好开始四处找人,希望能够加入志愿军开赴朝鲜保家卫国。
就在毛岸英四处碰壁之时,他却意外得到了一个机会。
伟大与牺牲
原来在入朝作战之初,志愿军总部为了与苏联的军事顾问顺利沟通,急需一位俄文翻译。
毛岸英在苏联
但原本预定的翻译张伯衡却因为担任了军委外文处处长,被繁杂的外国顾问接待工作忙的抽不开身,因此需要另寻他选。
由于入朝作战的时间极为紧迫,且涉及高级军事机密,因此为了找到既政治可靠又专业素养过硬的人选的军委作战部部长李涛,找到了毛主席询问意见。
毛主席在听到李涛的汇报后,略作思索后就拍板道:“那就让岸英去吧,他懂俄文,我等会就亲自通知他。”
就这样,毛主席亲手将毛岸英送上了危险重重的朝鲜战场,心中所思全无半点私念,唯家国利害罢了。
随志愿军总部入朝作战后,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毛主席还专门叮嘱毛岸英要改换一个身份,不要声张自己是毛泽东的儿子,安心当一个普通的志愿军战士。
1950年第一次战役结束后不久,彭德怀为了彻底将美联军驱逐回38线以南,战役结束伊始便开始紧罗密布地筹措布置第二次战役。
由于要协商作战安排,志司总部的电台工作十分频繁,这就让美军有了通过侦测电台来判断志愿军司令部所在地的机会。
很快,志愿军司令部所在的大榆洞便暴露在美军面前。
当时毛主席和周总理早就料到,美军可能通过电讯侦测找到志司指挥部,因此在彭德怀入朝作战后不久就下达了注意总部安全的指示。
为了保护彭德怀的安全,毛岸英与洪学智想到一个办法,他们将志司总部的地图全部搬到了安全的防空洞内。
这样地图不离手的彭德怀就只能待在防空洞内指挥,而外界的日常联络则有毛岸英等几个作战秘书留在原来的办公室内执行。
可就是因为这份留守,1950年11月25日上午,毛岸英牺牲在了美军数架B-26型轰炸机群的突袭中。
毛岸英牺牲的当天,彭德怀一日都未曾进食。
他坐在书桌旁起草着向中央汇报毛岸英牺牲消息的电文,手中的笔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一封短短十余字的电文,竟写了一个多钟头。
周总理夫妇在苏联看望毛岸英兄弟
志司总部发来的电文并未直接发到毛主席手中,而是先到了周总理手里。
见到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周总理与邓颖超不可置信地望着电报,邓大姐捂着嘴啜泣道:“怎么会,怎么会?岸英这孩子还那么年轻。”
久久不愿相信毛岸英已经牺牲的现实。
二人冷静下来后,周总理又找到了刘少奇,商量该如何把这个沉痛的消息告诉毛主席。
考虑到主席正在指挥策划第二次战役,且近来身体因为劳累而十分虚弱,因此他们决定暂时隐瞒毛岸英牺牲的消息。
彭德怀绝密电报
直到二次战役全面胜利的消息传回国内,周总理才在捷报上附上了毛岸英牺牲的电文。
收到长子牺牲消息的毛主席顿时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中,但是从他把儿子送上凶险的朝鲜战场时,就做好了最坏的准备。
面对众人的劝慰,毛主席只是平静地说道:“战争哪有不死人的呢?谁让他是我毛泽东的儿子呢。”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周总理曾提议将毛岸英的遗骸运回国安葬。
但毛主席拒绝了这种特权行为,只在被泪水打湿的电报上写下了一行批复:“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结语:
1951年,当老友周世钊小心地问道,为何当初要将长子送去危险的朝鲜战场时,毛主席平静地回答道:
“如果我不派自己的儿子去朝鲜,其他的人又都像我一样,那这场仗还怎么打呢?新中国还有什么希望呢?”
短短一句话,道破了毛主席与蒋介石的不同境界。私者一时,公者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