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中蒙俄三国就“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项目的具体路线和相关细节最终达成一致,这条连接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西伯利亚的战略性管道有望加快建设。
据悉,三国领导人正在起草一份正式的三方合作协议,就管道建设时间表、投资比例、天然气价格等关键问题进行明确。
中国北京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消息人士表示,虽然协议尚未正式签署,但各方都充分认识到项目的战略重要性。
在今年10月的“一带一路”论坛期间,中蒙俄领导人已经围绕管道问题进行了深入磋商,基本达成共识。俄方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在天然气价格等问题上做出了一定让步。
这条全长约5000公里的管道由中国东北的黑龙江省入境,经过蒙古,进入俄罗斯的亚马尔半岛及其附近海域的主要气田。
管道的设计输气能力可达每年500亿立方米。工程竣工后,有望大幅提高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天然气比重,对改善中国的能源供给结构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得益于此管道的建成和运营,与中国积累了深厚政治互信的俄罗斯有望成为满足中国巨大能源需求量的关键来源国。
业内分析认为,这将促进莫斯科实施“向东看”战略,调整国内对欧洲的能源出口势头。
科学家预计,远东地区包括中国在内的天然气消费将在2030年前后进入高速增长期。俄罗斯正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争取抢占这个庞大市场。
虽然中蒙俄三国就管道项目的主要问题取得一致,但仍有诸多不确定性。
其中之一是蒙古国的立场。
这条管道需要在蒙古长达上千公里的国土兴建和运营,蒙古立场至关重要。尽管乌兰巴托方面表示愿意支持,但其在对外政策上的反复使各方无法完全确信。
此外,一些蒙古政客和民众担忧本国会过度依赖中俄两大邻国。
一位曾担任乌兰巴托驻华大使的蒙古资深外交官表示,这种担忧是可以理解的。但鉴于蒙古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困难,合理利用域内资源,与邻国展开互利合作并不能说是全无道理。
他建议各方严格遵守国际贸易和投资规则,确保蒙古切实从中获益。这需要中俄两国政府和企业清醒认识到本国利益不能建立在他国损失的基础之上。
根据中俄双方的计划,“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有望在2024年动工兴建。
管道公司的工程师正在赶制最终建设方案和施工细则。为确保工程质量,将从欧洲和亚洲招募有经验的监理和管理人员。
业内专家指出,鉴于沿线气候条件复杂多变,还需要运用尖端技术和设备,确保管道的安全运营。公司高管认为,在各方密切协作下,管道最迟可在2028年建成通气。
在北京,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对这一进展表示欢迎。他表示这证明一带一路倡议正在深入贯彻,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不断拓展。
管道的建成运营将有力促进相关国家政治互信和经济合作。同时,还需要各方继续在平等和尊重基础上加强沟通,妥善处理出现的分歧,使各民族都能从合作中获益。最终实现“西伯利亚力量”的成功建设和运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