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一战功勋无数的薛家,最终落得家破人亡的结局,这其中真的仅仅是薛刚的一时冲动所致吗?亦或那只是导火索,武则天早已铺平了薛家的覆灭之路?父债子偿,最终薛家还是没逃过一怒致家灭的悲剧。
保家卫国,为民除害
公元639年,大唐帝国的北疆将领薛仁贵刚刚从高句丽劫掠而归,获得了空前辉煌的战果。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让薛仁贵在军中声名鹊起,更让他的儿子薛丁山由衷地感到骄傲。
“父亲大人果然英明神武,这次北上收复了富庶的东北之地,真是我大唐的万幸啊!”当薛仁贵抱着儿子凯旋入京时,薛丁山开心地说道,“等我长大了,也要像父亲您一样,将唐军的马靴踏遍天下每一片沃土!”
薛仁贵温柔地抚摸着儿子的头,沉声说:“丁山,你要记住,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永远是苦难与流离。真正的英雄,是能给百姓带来和平与繁荣的人。”
“是,儿子记下了。”薛丁山郑重地点点头,“我一定会努力练武,将来保家卫国,为民除害。”
自此,薛丁山在父亲薛仁贵的庇荫下长大,并继承了他在军中的事业。贞观十二年,薛丁山以平西将军的身份,率军平定了西域的叛乱,一举击退了吐蕃军队,为唐朝重新夺回了西域。这場胜利也让他一跃成为帝国最年轻的将军。
“丁山啊,你这次西征立下的大功,让朕很欣慰!”唐太宗李世民召见了年仅二十多岁的薛丁山,亲自为他披上金铠,“今后西北战事,就全权交给你了。朕相信,有你镇守边疆,那些蛮夷不敢造次!”
“谢陛下恩典!”薛丁山跪地接受诏命,内心激动无比。能得到皇上的重托,正是他自幼以来的梦想。
然而,好景不长。就在薛丁山风头最劲的时候,有心人开始在皇帝面前进谗言,说他调兵遣将权重,恐有不轨之心。唐太宗一时疑心大起,将薛丁山的军权尽数收回,发配到偏远的边疆去了。
“我辛辛苦苦这么多年,忠心耿耿为国家立功,怎么就落得如此下场?”被发配到荒凉的幽州后,薛丁山不禁红了眼圈。
他原本可以掌握兵权,跟皇帝隔空对话的。可现在却沦落到这个鸟不拉屎的鬼地方来受罪,实在是天理难容。
“算了,我就把这当成锻炼自己的机会吧。”薛丁山很快调整了心态,“我相信,苦难总会过去的。重要的是保持住为国为民的初心,这样才不枉费平生所学。”
果然,三年后,唐太宗亲自巡视边境,这才发现薛丁山仍然忠心耿耿,没有丝毫怨言。一次边境遭遇叛军袭击时,薛丁山更是不顾自身安危,舍命保驾。唐太宗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听信谗言,错怪了忠义之士。
“来人,传上沐浴更衣的口谕!朕要亲自为丁山将军披甲!”
当太宗亲手为薛丁山披上金甲时,顿时将他重提旗鼓、一雪前耻。从此以后,薛家在朝中的地位更加稳固,成为帝国最倚重的一脉武将集团。
将功成为罪,武则天的猜忌埋下祸根
然而好景不长,当唐高宗李治继位后,权倾朝野的武则天逐渐盯上了薛家这股势力。她不希望军队仅仅忠于皇帝一人,而是更倾向于自己能够控制的文官集团。
于是,她开始在高宗面前进谗言,说薛家父子依仗战功骄横,有窥视王位之心。高宗一时间也起了疑心,渐渐厌恶起薛丁山来。
“陛下,微臣冒昧建议,或许该给薛家点颜色瞧瞧,不然他们僭越的劲头未免也太盛了!”一次朝会上,武则天挑拨高宗和薛丁山的关系。
“这个倒是个法子。”高宗陷入了思考,“朕这就给他限期三个月,若是收不住军队,就把他调离京城,发配边疆去!”
“微臣慢了一步,请陛下宽限些时日,臣一定会好好纠正军纪的!”薛丁山心中惶恐,他明白这是武则天在背后使绊子。
“三个月已经够了,你我也都心知肚明,这场博弈的结果如何。”武则天冷笑一声,“我给你选择的机会,你自己没把握住。这也怪不得我了。”
就这样,薛丁山连同他手下的亲信武将,全都被发配到了幽州。而此时的武则天,也终于可以大展鸿图,清洗忠于李唐王室的势力了。
“哼,谁让你当初将功成为罪,这下可受罪了!”武则天心中暗忖。她决心要将薛家的势力连根拔起,免除后患。这也为日后薛家的覆灭,埋下了隐患。
清明节,一脚万年愁
时光荏苒,转眼间几十年过去。薛丁山在辽东边疆守土有功,也得到了唐高宗的认可与重用。他的儿子薛刚在父亲的庇护下长大,并继承了薛家的衣钵。
该说薛丁山命运多舛,这一生跌宕起伏。他原本可以功成名就、功在朝堂的。却因为中伤遭遇贬谪,又因为忠心得以翻身。如今他已是白发苍苍的老将军,心中只恨自己无力回天,改变武则天专权的局面。
而这一切的转机,竟然来得如此突然。
公元683年的清明节,薛刚和朋友在皇城里逛街。两人正兴高采烈地打量着花灯,忽然听到一声凄厉的呼救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