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时31个月,市场无数的期盼,小米汽车的模样终于曝光了。
11月15日,在工信部发布的机动车新产品公示中,小米汽车的图片被首次官方曝光。
根据公示信息,小米汽车的生产企业为北汽集团,车尾部印有对应车型标识和“北京小米”的字样。
小米汽车长4997mm,宽1963mm,高1455mm,轴距3000mm。
其中一款采用磷酸铁锂电池,供应商为比亚迪旗下的弗迪电池。
另外一款高配车型采用三元锂电池,供应商为宁德时代。
前脸车标是小米经典的“MI”字logo,但并不是标志性的橙色,而是类似金属的偏灰色,看起来更有科技气息。
在一个月前,雷军在小米投资者大会上宣布小米汽车预计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产并销售。
目前小米已经开设了多个汽车销售类相关岗位,如新能源汽车销售主管、小米汽车门店店长等等。
不出意外的话,明年大家就能在市场上看到小米汽车的身影。
不过,这种爆炸性的消息放出后,小米的股价却大跌将近6个点。
与此同时,市场的质疑声也越来越大。
最先被质疑的,是外形。
新能源车型本身目前就高度同质化(电机、电池、电芯几乎都来自固定的几个厂家),目前能拉开差异化的就是:
1.智能驾驶系统。
2.底盘素质。
3.外形。
4.售价。
根据工信部曝光的车辆图片,小米的两款车型均采用了低趴溜背造型、向两侧延展的三角形大灯、一体式天幕、贯穿式尾灯等设计元素。
这些在外形上和保时捷Taycan有着很多相似之处。
小米汽车
保时捷Taycan
以至于有人吐槽这款车是“保时米”。
再来说说售价方面,据预测,该车型售价或处于20万-30万元区间,竞争对手将有特斯拉Model3、蔚来ET5、小鹏P7、智界S7、比亚迪王朝和海洋系列等。
和这些品牌相比,小米虽然不算贵,但其品牌天然具有“性价比”的市场认知。
如果真卖这个价格,小米的性价比心智又如何体现呢?
目前来看,轿跑电车方面,汇集了市场主要的走量车型,蔚来李斌曾在2022年底表示,2024年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决赛阶段。
为了留在牌桌上,车企都做好了以价换量的准备。
小米目前的市场分析师放风价在30万左右,很难说这是“年轻人的第一辆车”的预算。
而按照雷军的规划,小米汽车的首款车型计划第一年就要销售10万辆,此后三年累计交付90万辆,“2024年进入行业第一阵营”。
这样的目标和目前的产品信息来看,是很难匹配的。
最后一个拖垮市场预期的,我认为是小米选择的合作商——北汽。
尽管北汽也是奔驰的合资厂商,但北京奔驰也因为“铝换钢”、“漏油门”等质量问题被诟病,北汽集团能否为小米提供高质量的产品,还需市场检验。
此外,还有人从其他渠道了解到,小米只是借用了北汽的资质,但生产还是小米自己生产,首次造车的小米,供应链是否成熟呢?
股价的大幅度下跌,一方面说明目前产品的信息并没有给市场太多惊喜,另一方面也说明造车新势力面临的市场环境越来越卷。
今年年初,特斯拉开启了降价时代,倒逼一众车企不得不降价跟随。
对于消费者来说,这可能是好事。
但对于一个企业的成长来说,局面非常艰难。
因为成长最大的动力首先是:要有利润要有钱。
今年上半年,今年上半年广汽集团自主板块(广汽传祺和广汽埃安)亏损约23.34亿元,已经给市场敲醒了警钟。
中信证券认为,小米造车若要取得成功,将会面临着早期高昂的研发支出与资本支出投入、后续销量提升,以及毛利率何时快速地恢复至健康水平等挑战。
也就是说,小米必须要在前期拿出充足的现金流来烧。
而且还要持续投入大笔科研资金,在智能驾驶上做出有说服力的系统,以此来应对华为、百度等科技企业的挑战。
新能源车的竞争,核心还是科技含量的竞争。
2014年,马斯克宣布:
“特斯拉公司将自己200余项有关电动汽车电池、电子装置和控制软件方面的相关专利一律对外开放,不会对任何怀有善意使用我们技术的企业发起专利诉讼。”
此后,国产新能源汽车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然而大浪淘沙,目前还活着的造车新势力也只有区区几家。
对于小米来说,首战就是决战。
能不能拿出有竞争力的价格和与华为掰手腕的技术,将是小米汽车能否打响决定一枪的关键。
未来的汽车市场必定是智能化的,小米未来可期,但也充满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