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免费领取 4核8G 云服务器,享免费数据迁移服务

前言:

对于犹太人,在我们大多数普通人的眼中,最早最出名的就是二战时期,当时德国纳粹主义对于欧洲的犹太人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后来二战结束后,部分犹太人便成立了自己的国家——以色列。

建国以来,以色列一直小动作不断,挑拨周围国家之间的紧张关系,今天来看下以色列犹太人的报恩方式,犹太人是如何对于帮助过他们的恩人?

大肆显扬自己如何感激恩人为他们提供了帮助和支持的?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历史中的犹太人是如何报恩的!

事件缘由:

恩人之一:波斯帝国

据说,犹太人是发源西亚以色列等地的人种。犹太人远祖是古代闪族支脉,起源于约40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后因躲避自然灾害渡过约旦河迁徙至埃及尼罗河三角洲东部,因而得名“希伯来人”,希伯来意为“渡河而来”。

因为饥荒,犹太人从迦南逃难到埃及,因而得名“希伯来人”(意为“渡来之人”),但不久后被贬为奴隶,于是又逃回巴勒斯坦,并建立了以色列联合王国。

但以色列联合王国(此后分裂为以色列王国与犹大王国),先后被亚述人、巴比伦人征服,大多犹太人被俘虏到了两河流域,算是回到了真正的老家。

幸运的是,波斯帝国征服西亚之后,可以说是拯救了犹太人,允许他们重返巴勒斯坦。此后,犹太人在巴勒斯坦重建圣殿,享受200年的和平生活,直到罗马人将之赶出家园,犹太人从此流落到世界各地。

所谓波斯帝国,大致即如今的伊朗,至少伊朗是波斯的传承者。但是犹太人对波斯似乎没有什么感激之情,更多的反而是仇恨,看看如今的伊朗与以色列关系就知道了。

恩人之二:巴勒斯坦

在19世纪中叶,欧洲启蒙主义和欧洲民族主义运动的影响下,经过启蒙运动,犹太民族的民主意识逐渐觉醒,以俄国为代表的屠杀犹太人等事件,激发了犹太人追求主权和自由的行动。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以还乡复国思想为指导的“复国主义运动”兴起。

1897年,犹太人召开第一届“犹太复国主义者代表大会”,决定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得到公众承认的、有法律保障的家园(或国家)”。但问题是,阿拉伯人在巴勒斯坦生活了1000多年,犹太人如何在此建国?

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复国主义者组织犹太军团为英作战,以求对犹太人的承认,所以一战后,英国对巴勒斯坦地区实行委任统治。

1917年11月,时任英国外交大臣阿瑟·詹姆士·贝尔福表示英国政府支持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一个属于犹太民族的国家。

从19世纪后半叶到一战结束后,共有三次移民高潮,使用各种语言的犹太人逐渐汇集在巴勒斯坦地区。

一战前后,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占比95%,拥有97%的土地,占据绝对的优势,但阿拉伯人对于犹太人并未排斥,更未屠杀,而是抱着宽容的态度接纳犹太人,比如1919年费萨尔亲王与锡安主义领袖哈伊姆·魏兹曼签署协议,同意犹太人逐步移民巴勒斯坦等。可以说,如果初期没有阿拉伯人的包容,犹太人基本不太可能建立以色列。

二战之后,根据分治方案,当时人口占比28%、土地面积7%的犹太人,建立的以色列将占有巴勒斯坦全部面积的55%,而阿拉伯人占据45%的土地。当然,所谓1947年的联合国此次决议挺有意思,根本不理会当地阿拉伯人的意见,就这么出台了分治方案。

虽然阿拉伯人有大恩于犹太人,但现实情况大家都知道,最终犹太人抢走了巴勒斯坦人91%的土地,巴勒斯坦人生不如死。

报恩的价值:

报恩观念深植于犹太教义和文化中,犹太教义教导犹太人应该对待周围的人,尤其是恩人,表达敬意和感激之情。犹太人认为,恩人为他们提供了帮助和支持,因此,他们应该不辜负这份恩情,并通过行动表达敬意。

在实际生活中,犹太人通过各种行动方式表达对恩人的报恩之情。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详细记录和感谢。犹太人会将恩人的名字和详细情况记录下来,并向其表达感激之情。此外,犹太人还会尽可能地奉献和回报恩人,包括物质上与精神上的支持。

历史与现实告诉我们,所谓犹太人知恩图报,只是嘴上空话而已,事实与之截然相反。其实,如果犹太人真的知恩图报,又怎么会流浪2000年,又怎会被多国屡次驱逐?

说起报恩就不得不提毛主席了,作为新中国的领袖,毛主席也是一直遵循知恩图报的理念。

在革命早期的1920年,当时的毛主席为筹措新民学会会员赴法勤工俭学经费,只身找到因参加南北和谈滞留上海的湖南“老乡”章士钊,筹钱。

章士钊二话没说,当即发动上海社会各界进步人士捐款,并将筹集到的2万银元悉数交给毛泽东。

当时毛主席靠着这笔“巨款”,协助新民学会78名会员中有19名去了法国勤工俭学,包括蔡和森、萧子升、张昆弟、李维汉、萧三、欧阳泽、向警予、蔡畅等。靠着这笔钱,后来放弃留法的毛泽东,用于继续在国内从事革命活动。

这个情,毛主席记了一辈子。

1963年,毛泽东与他的英文老师、章士钊的养女章含之闲谈时,再次想起这段往事。

四十多年过去了,当年主要花这笔钱的留法的蔡和森、向警予、张昆弟等早已在革命中英雄牺牲,新民学会78名会员也只有毛泽东、李维汉、蔡畅等人还在世。

这虽然是一笔“公债”,并不是借给毛泽东本人的,但在毛泽东心中,再没人比他更应该还这笔钱了。毛泽东当即决定偿还这笔债,从他的稿费中一年拿出2000元,分十年还清。

章士钊婉拒了,他让章含之转告毛泽东,当年那些钱都是募捐来的,不算借,也不用还。

十年之后,2万元悉数还清。这年初二,秘书没有再去“还钱”,毛泽东知道这个情况后,对章含之说,你回去告诉行老,从今年开始还利息。40多年的利息,我也算不清应该多少,就这样还下去,只要人还健在,这个利息是要还下去的。

毛泽东用这样特殊的方式“报恩”。说是“还债”,这不过是共和国的领袖,给了章士钊一个无法退让这种“补助”的理由。他不仅要照顾这位老友的生活,更要照顾这位老友的面子。

投桃报李:

中国自早就有知恩图报的理念,也贯穿在了中国人的教育之中,比如“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还有各种数不胜数的知恩图报的人物事迹,都在不断的影响着我们。

报恩不仅是一种行为准则,更是一种文化价值和生活态度的体现,正所谓:文化能使一个民族受人尊敬和学习,文化也能使一个民族从巅峰坠落谷底,古往今来都是如此。

结语:

对于犹太人那种口头上面大肆宣扬如何感激,如何报恩的言论行为,刚好跟中国相反,中国向来是会有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的知恩图报。即便是身为国家领袖的毛主席也不会忘记当年帮助过自己的人。

作为一个国际社会的一员,我们应该追求和平、友好的关系,而不是将恩情变成仇恨。只有通过真正的报恩和友好交往,我们才能建立一个更加和谐的世界。

内容分享:
【腾讯云】云服务器、云数据库、COS、CDN、短信等热卖云产品特惠抢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