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8年7月27日,南影的编导石征先计划核实一些淮海战役的详细细节,就去预约见粟裕。
粟裕当时身体欠佳,医生规定只能够交谈二十分钟。但是粟裕见到石征先后,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就惊到了石征先。他说淮海战役是我指挥的,午饭你别走了,这样我们就可以聊四个小时。
这时,石征先看到一旁的秘书在使劲的拽粟裕的衣服,明显是在阻止粟裕继续说下去。但是粟裕并没有理会,继续着自己的讲述。
石征先之所以震惊,是因为这句一模一样的话,邓公也曾经说过,当年淮海战役的总前委由华东野战军和和中野野战军的五位领导人组成,三位常委分别是邓小平、刘伯承和陈毅,再加上粟裕和谭振林。
当时邓公任总前委书记,不折不扣的淮海战役的最高领导人。他说,淮海战役是他指挥的。我想这种说法大家肯定都能够理解。那粟裕见到石征先为什么也来了这么一句呢?是在抢功吗?当然不是!
淮海战役从提上日程开始,从战役的整体战略布局到详细的作战计划,都是由粟裕本人提出来的,并且得到了中央的一致肯定。而且淮海战役的主力部队就是粟裕的华野。所以淮海战役打响后,在排兵布阵上,基本上也都是由粟裕全部指挥。
淮海战役中,华野4个旅十14个纵队,参战的兵力达40万之多,武器装备更是中野可望而不可及的。
举个例子,当时中野所有的炮弹数量,还不及华野的一个炮兵团炮弹的数量多,悬殊之大可想而知。而中野兵力更少,仅3个旅7个纵队十几万人而已。
实事求是的说,淮海战役所有的攻坚克难的任务,都是由华野独自完成的。看一下战报,就知道我所言不假。
淮海战役共歼灭了国民党4个兵团,华野和中野的战果比是3:1,换算成具体的歼敌人数是33万,比11万,差距22万人之多。
最关键的是,尽管中野只消灭了一个黄维兵团,但也不是自己独立消灭的,是在华野的参与下消灭的。所以也有人说,黄维兵团是华野消灭的,并不无道理。
也正因为如此,毛主席曾经多次说过一句话,那就是淮海战役,粟裕功不可没,是第一功臣。
另外,关于淮海战役的总前委,有一个细节需要声明一下,就是总前委的五位成员在淮海战役结束之前,是没有见过面的。粟裕、谭振林在华野指挥部,而邓公、刘伯承和陈毅在中野指挥部,两大野战军实际上是各自为政,并非统一指挥。
邓公作为淮海战役的最高指挥员,他说淮海战役是由他指挥的,这肯定无可厚非。而粟裕作为淮海战役中出力最多,贡献最大,作用最无可替代的指战员来说,他这样说,道理其实也是十足,两个人只是角度不同而已。
